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53-温病正宗-第45页

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痰饮、伏暑,霍乱泄泻如水,妇人产后败血冲胃。
硝石(一两) 硫黄(一两) 太阴玄精石(一两) 五灵脂(二两) 青皮(二两) 陈皮(二两) 醋煮米糊 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送下。
此方本二气丹而立。以硝黄二味,大理中宫寒涎宿垢;更以玄精石清镇肺金,使气化下行归就膀胱;兼二皮,五灵,
以破食积痰血之滞。虽大理肠胃,而不碍乎阳虚,故为治伏暑水泻之圣药。但小便赤涩不利者禁用。又此方古法以醋糊 和丸,米饮下,然醋性易坏,不若但用米饮糊丸,醋汤送下为妥。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
生石膏(四钱) 滑石(三钱) 白茯苓(三钱) 麦门冬(二钱) 制半夏(一钱) 东洋参(二钱),或用西 洋参 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为引。
石膏、滑石,祛暑泻火为君;茯苓、半夏,消暑调中为臣;暑热刑金,故以人参、麦冬保肺为佐;暑热伤气,故以 甘草、粳米调元为使。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秋时晚发之伏暑,并治湿温初起。
连翘(三钱) 杏仁(二钱) 栝蒌皮(三钱) 陈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甘草(五 分) 佩兰叶(一钱) 加荷叶二钱为引。
连翘寒而不滞,取其清宣;杏仁温而不燥,取其温化;蒌皮宣气于上;陈皮化气于中。上中气分得其宣化,则新凉 伏气皆不能留;茯苓、夏、草,消伏暑于内;佩兰、荷叶,解新邪于外也。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止渴,除烦,降火,利窍,清暑热,利小便,催生,下乳,治暑伤元气,表里俱热,面赤气粗,烦 渴引饮,小便短赤,霍乱吐泻,下利肠 ,及积聚水蓄,里急后重,暴注下迫,石淋等证。妇人暑搏血崩,妊娠霍乱,
产难。
桂府滑石(六两) 甘草(炙六钱、生四钱) 加辰砂三钱,新汲水调下。
元气为暑热所伤,既不能用参、 以补气,致邪愈甚;亦不能用芩、连以清热,致气更伤。惟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
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俾暑热从小便而泄;甘草 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主,暑热扰中,神明 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方可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方可急除也。并治热痢初起,里急后重者,以滑可去着 也。催生下乳,积聚蓄水等证,亦同此义。惟老人、虚人,及病后伤津、小便不利者,均忌之。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冒湿证,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
苍术(一钱,土炒) 防风(一钱五分) 秦艽(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砂壳(八分)
生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此治冒湿之法也。君以苍术、防、秦,宣疏肌表之湿;被湿所冒,则气机遂滞,故臣以藿、陈、砂壳,通畅不舒之 气;湿药颇燥,佐以甘草润之;湿体本寒,使以生姜温之。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牝疟寒甚热微,或独寒无热。
淡干姜(一钱) 淡附片(一钱) 浓朴(一钱,姜制) 苍术(一钱,土炒) 草果仁(一钱,煨) 蜀漆(一 钱五分)
加白豆蔻三颗,去壳细研,分冲。
干姜宣其阳气;附子制其阴胜;浓朴开其滞气;苍术化其阴湿;草果治独胜之寒;蜀漆逐盘结之疟;佐以豆蔻,不 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湿。施于牝疟,岂不宜乎!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
浓朴(一钱,姜制) 槟榔(一钱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黄芩(一钱,酒炒) 藿香叶(一钱) 半夏(一 钱五分,姜制) 粉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为引。
此师又可达原饮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敛。仍用朴、槟、草果,达其膜原,祛其盘结之邪;黄芩 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拟加藿、夏畅气调脾,生姜破阴化湿。湿秽乘入膜原而作疟者,此法屡效。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名>附方属性:治燥气侵表,头微痛,畏寒无汗,鼻塞咳嗽。
杏仁(三钱) 陈橘皮(一钱五分) 紫苏叶(一钱) 桔梗(一钱五分) 荆芥穗(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蜜水炒) 白芍(一钱,酒炒微焦) 前胡(一钱五分)
凡感燥之胜气者,宜苦温为主。故用橘、杏、苏,荆以解之。加白芍之酸,桂枝之辛,是遵圣训燥淫所胜,平以苦 温、佐以酸辛是也。秋燥之证,每多咳嗽,故佐前、桔以宣其肺,肺得宣畅,则燥气自解耳。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