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伤寒迥别。
盖温则气泄,寒则气敛,二气本属相反,误用辛温,变证叠出矣。其证头痛有汗,咳嗽口渴,不恶寒而恶热,或面浮,
或咽痛,或胸疼,阳脉浮滑有力者,乃温邪窜入肺经也,宜用辛凉解表法,加连翘、象贝治之。口渴甚者,温邪入胃腑
也,再加芦根、花粉治之。如或下利,阴脉不浮而滑,温邪已陷于里也,宜以清凉透邪法,加葛根、黄芩治之。倘热势
转剧,神气昏愦,谵语错乱,舌苔转黑者,不易治也,勉以祛热宣窍法治之,紫雪丹亦可用之。种种变证,不能尽述,
须仿诸温门中之法可也。
又或问曰∶冬温发热而不恶寒,倘恶寒者,为何病也?答曰∶冬温恶寒,偶亦有之,良由先感温气,即被严寒所侵,
寒在外而温在里,宜用辛温解表法,先去寒邪,继用凉解里热法,而清温气。又问曰∶伤寒、冒寒皆恶寒,何以别之?
曰∶伤寒、冒寒,初起无口渴,以此别之。曰∶温邪当发为冬温,倘其微者,伏而不发,为何病也?曰∶伏而不发,来
春必变为温毒也。凡治时病者,新邪伏气,切要分明,庶不至千里毫厘之失。
陈莲舫曰∶冬温乃属新感,伏而不发,来春必成温毒。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冬温之邪内陷。
鲜芦根(五钱) 生石膏(六钱) 连翘(三钱) 竹叶(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绿豆衣(三钱) 水煎
服。
此治温病无汗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一定
之理也。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惟此法清凉且透。芦根中空,透药也;石膏气轻,透药也;连翘之性升浮,竹
叶生于枝上,淡豆豉之宣解,绿豆衣之轻清,皆透药也。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自然达解耳。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
连翘(三钱) 天花粉(二钱) 鲜石斛(三钱) 鲜生地(四钱) 麦冬(四钱去心) 参叶(八分) 水煎服。
此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薰蒸,恐其伤津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
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降火也。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
连翘(四钱) 西洋参(二钱) 生石膏(五钱) 甘草(八分) 知母(二钱,盐水炒) 鲜生地(五钱) 加
粳米一撮,煎服。
是法以仲圣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也。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膏、甘、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
知母、生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
熟大黄(四钱) 玄明粉(二钱) 粉甘草(八分) 玄参(三钱) 麦冬(四钱,去心) 鲜生地(五钱) 流
水煎服。
阳明实热之证,当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受温热之病,弱体居多,虽有是证,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圣
调胃承气为稳。且芒硝改为玄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在存阴养液耳。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暑为寒遏,及秋凉等证。
防风(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淡豆豉(三钱) 加葱白五寸煎。
是法以防风、桔梗,祛其在表之寒邪。杏子、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葱豉汤,乃《肘后》之良方,
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可随解。惟暑为寒遏,去葱、豉、防风,加西香薷一钱可也。



<目录>下编・正宗辑要\第四章・分症

<篇名>附方

属性: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暑热、冬温等证。
鲜芦根(五钱) 大豆卷(三钱) 天花粉(二钱) 生石膏(四钱) 生甘草(六分) 新汲水煎服。
温热邪初入胃者宜此法。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故以芦根为君,味甘性凉而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
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寒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佐石膏,凉而不苦,甘
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善治阳明胃热也。凡寒凉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