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多少) 剥去老赤皮与根须。入石臼捣如膏。敷肿处。中留一孔出热气。干则另敷以
肉上生黍米大小黄疮为度。
温毒敷水仙膏。皮间生小黄疮后。不可再敷水仙膏。宜用三黄二香散。
\x三黄二香散\x
黄连(一两) 黄柏(一两) 生大黄(一两) 乳香(五钱) 没药(五钱)
共为极细末。初用细茶汁调敷。干则易之。继用香油调敷。



<目录>卷上

<篇名>风温中焦篇

属性:(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
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经。传入中焦阳明胃经尚
未结实也。白虎汤主之。脉浮而促者。热邪尚可透表也。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x白虎汤\x(见前)
\x减味竹叶石膏汤\x
竹叶(二钱五分) 石膏(四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悉具。(如第一条所云) 数日不大便。脉沉数者。中焦邪渐结实也。增液汤主之。
\x增液汤\x(凡温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万不可遽用承气。盖此方通便生津而不伤气也。)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煎三杯。口干则与饮之。饮尽便不下。再作服。以通为度。
阳明温病。服增液后。过十二时。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调胃承气汤主之。(即照增液汤原方。与调胃承气汤方合为

剂。)
\x调胃承气汤\x
大黄(一钱五分) 芒硝(二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皆有。(如第一条所云)数日不大便。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服增液调胃承气后。大便仍不

者。中焦邪已结实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乃攻里峻剂。必脉象。证象。与书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调胃。便仍不

者。方可用之。如脉浮。脉迟。或恶寒。或小便清长。或舌虽黄黑。苔薄而润。或病者平素阴亏。及胃弱食少。均不可
轻用也。慎之慎之。)
温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则通体皆厥。不螈 。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闭。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
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热结中焦火极似水也。大承气汤主之。
\x大承气汤\x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水三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一杯服阳明温病。(如首条所载)诸证悉有而。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
之。
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有结粪也。宜小承气汤。
\x小承气汤\x
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为结粪也。先服牛黄丸。如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温病。纯泻稀水无粪者。热结旁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x牛黄丸\x(见前) \x调胃承气汤\x(见前)
阳明温病。下利谵语。若阳明脉实或滑疾者。肠虚胃实也。小承气汤主之。若脉不实者。热犯心包也。牛黄丸主之。
紫雪丹亦主之。
\x小承气汤\x(见前) \x牛黄丸\x
\x紫雪丹\x(见前)
温病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三焦俱急也。
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x承气合小陷胸汤\x
生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栝蒌(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水煎服。
温热本伤阴之病。若下后汗出。则胃阴受伤。急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x益胃汤\x
沙参(二钱) 麦冬(三钱) 冰糖(六分) 细生地(三钱) 玉竹(一钱炒香)
水煎服。
下后无汗脉浮者。邪气还表也。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热甚伤津也。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气不
支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x银翘汤\x
银花(二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二钱) 细生地(二
钱)
水煎服。
\x白虎汤\x(见前) \x白虎加人参汤\x(见前)
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里热未解也。清燥汤主之。
\x清燥汤\x
麦冬(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 人中黄(八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水煎服。咳嗽胶痰加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