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46-温热暑疫全书-第20页

者不知。每归咎于病者 误也。仍下之为当。但制剂宜轻耳。
应下失下。口燥舌干而渴。身反热减。四肢时厥。欲得被近火。此阳气伏也。既下厥 回。脉大而数。舌上生津。不思水饮。此里邪去而郁阳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汤。去栝 蒌根、知母。加葛根。随其性而升泄之。
\x柴胡清燥汤\x 白芍药 当归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竹心 灯心 栝蒌根 知母 柴胡 上九味。水煎温服。
温病下后。二三日舌上复生苔刺。邪未尽也。再下之。苔刺虽去。而烦热未除。更下 之。热渴已减。日后更复热复苔者。更下之。不以数计。总之有是证。则用是药耳。医 者经历未到。中道生疑。往往失治。但其中有间日一下者。有连下三四日者。有下 二日间一日者。其后轻重缓急。有应用柴胡清燥汤者。有用犀角地黄汤者。至投 承气。何日多与少与。亦皆治法。苟或不明。亦足误事。然数下之证。亦仅见也。
疫病下后。脉证俱平。腹中有块。按之则痛。自觉有所阻而微闷。或时升降之气。往 来不利。常作蛙声。此邪气已尽。其宿结尚未除也。此不可攻。攻之陡损元气。须饮 食渐进。胃气渐复。津液润下。常见病疫愈。HT 粥半月。结块方下。坚黑如石者。又有 气促之病。过月余其块方消者。此又无形之结也。不可不知。
瘟疫下后。脉证俱平。大便十数日不行。时时作呕。此为下膈之证。盖下不能通。必 反于上。宜调胃承气汤热服。宿垢顿下。呕吐立止。慎不可补也。
凡疫邪贵乎早下。但见舌黄。心腹胀满。便可选用承气以驱其邪。乘人气血未乱。
津液未枯。投剂不致掣肘。勿拘下不厌迟之说也。且疫证之下。与伤寒异。伤寒必 俟结定而后攻。疫邪正欲驱热以为用。况疫气多湿。岂能即结。迁延不下。但蒸作 极臭如败酱。如藕泥。临死不结者多矣。
疫邪传里。遗热下焦。小便不利。邪无输泄。经气郁滞。其传为瘅。身目如金。宜茵陈 蒿汤。若用茵陈五苓散不效。此皆胃家移热。是以大黄为专功也。
\x茵陈蒿汤\x 茵陈蒿(二钱) 山栀子(一钱) 大黄(五钱) 水姜(三片)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疫邪在胸膈。满闷喜呕。腹不满。欲吐不吐。欲饮不饮。此邪与痰饮结滞也。宜瓜蒂散吐之。
\x瓜蒂散\x 胡瓜蒂(一钱) 赤小豆(一钱) 生栀仁(二钱)
上水煎。分二服。缓下。无瓜蒂。用淡豆豉二钱。
疫气留血分。里气壅闭。不下则斑不出。出则毒邪从外解矣。如下后斑渐出。更不 可下。设有下证。宜少与承气缓服。倘大下则元气不振。斑毒内陷则危。宜托里举 斑汤。如下后斑毒隐伏。反见循衣撮空脉微者。本方加人参三钱。得补发出者不死。
\x举斑汤\x 白芍药(一钱) 当归(一钱) 升麻(五分) 柴胡(七分)
白芷(七分) 穿山甲(二钱) 水姜(一片)
上七味。水煎温服。
疫病日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此热结旁流也。急下。以 大承气去其宿垢顿止。胃实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抟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 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同受其邪。故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 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泄。黄随泄减。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
去桂枝、甘草。加牡丹皮、当归、芍药。
\x桃仁承气汤\x 桃仁(十八粒碎) 甘草(二钱) 大黄(四钱酒浸) 芒硝(二钱)
桂枝(二钱)
上水煎。热服。
胃移热于下焦气分。小便不利。热结膀胱也。若移热于下焦血分。膀胱蓄血也。夫蓄血证。
在小便利不利也。故昼日稍减。夜发热谵语者瘀血也。未行。桃仁承气下之。后用犀角地黄调之。
\x犀角地黄汤\x 地黄(一两) 赤芍药(二钱) 犀角(二钱镑) 牡丹皮(二钱)
上四味。以水二钟。煎八分。温服无时。
凡失下。以致循衣摸床。撮空肉惕。目不了了。邪热愈盛。元气将脱者。势不可竟下。
又不得不下。不得已用陶氏黄龙汤下之。(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人参当归)因不下必死。当于 死中求生也。得下后用生脉散。加地黄、当归、白芍药、知母、陈皮、甘草。
疫病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实于胃。切勿绝其饮食。但少少与之耳。
凡大下后调理。清燥养营汤。
\x清燥养营汤\x 知母 栝蒌根 当归 白芍药 生地黄 陈皮 甘草 灯心 上八味。水煎温服。
如表有余热。柴胡养营汤(即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陈皮当归芍药浓朴生地黄大黄枳实生姜)
如有痰饮。胸膈不清者。宜栝贝养营汤。
\x栝贝养营汤\x 栝蒌根 贝母 栝蒌仁 苏子 橘红 白芍药 当归 知母 生姜 上九味。水煎温服。
舌苔。邪在膜原故白。在胃则黄。苔老则沉香色。白者不可下。黄者下。黑者急下。下 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