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元气也。故俱会于 胸中。经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形。清邪中于上焦。名 曰洁也。头痛项强腰脊痛。浊邪中于下焦。名曰浑也。
阴气为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 焦不治。胃气上冲。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 于经络。出入脏腑。阴气相通阳气后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音兀)咽塞 。寒厥热壅。必然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便数而难。脐肠湫痛。
命将难全此命门之脉诊在右手尺也。经曰。五脏不和。五液注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 气(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难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后三焦自内而出。(如雾)
不散而为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而为留饮。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 出也。渎不利而为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此三 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无腑。在内则游行是在血也。在外则固护。是在气也。上焦如 雾者气也。下焦如渎者血也。中焦者气血分之也。下焦在脐下。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 而不内。即传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冲中。又云。有脏无腑。成氏云。血室 者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冲者奇经之一也。起于肾下。出 于气冲。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为诸经之会。启玄子云。冲为血海诸经朝会。
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皆谓之血室。内经曰。任脉通。冲脉盛。男既营运。女 既停止。
故营运者。无积而不满也停止者。有积而能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 也血也。故满者以时而溢。为之信有期也。溢动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故营运者阳之象也 。停止者阴之象也。气血荣卫男女皆有。内外谐和。其脉同胗。脉者血之府也。故为气血 之先。室为藏物之舍亦为府也。三焦之府在气冲中。为男女血海之府经又曰。有脏而无腑从 无 形而言之。有脏有腑。从有形而言之也。清邪浊邪所伤。三焦齐病。亦同两感。经云。心包 络主之。脉出胸中。下膈历络三焦。此其所以相与相火并行。与命门之脉同胗于右尺中也。
陈氏五运六气。后有君火二论。(即陈蓬运气图也)
<目录>卷下<篇名>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属性:右胁 而火乘之。其病为逆如此者。例不可补泻。盖补金则虑金与火持。而喘咳益增。泻火则虑火 不退位而 癖反盛。正宜补中益气汤也。先状元气少。少以治病药和之。闻已用药而不获效 。意必病势苦逆而药力未到也。当与宽甫熟论。远期秋凉。庶就使平复。盖肺病恶春夏火气 。至秋冬则退也。正宜于益气汤中。随四时阴阳升降。浮沉温凉寒热。升降浮沉则顺之。寒 热温凉则反之。顺其理和其气。为治之大方也及见有证。增损服之。或觉气壅。间服加减枳 术丸。或有服间服加减枳术汤。数月后庶逆气稍回逆气回则治法可施但恐已至色青色赤。脉 弦脉洪。则无及矣。
近世论医有主河间刘氏者。有主易州张氏者盖张氏用药根据准四时阴阳 升降。而增损之。正内经四气调神之义。医而不知此是妄行也。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 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此是无术也。然而主张氏者。或未尽张氏之妙则 瞑。眩之药。终莫敢投。至失机后时而不救者多矣。主刘氏者。未悉刘氏之蕴则劫效目前。
阴损正气遗祸于后日者多矣。能用二家之长。而无二家之弊则治法其庶几乎。
<目录>卷下<篇名>论史副使病证属性:史副使病不见色脉。不能解料然以既愈复发言之则亦恐宜取张氏根据准 四时阴阳升降用药以扶元气庶他日既愈。而遂愈也。宽甫病候初感必深。所伤物恐当时消导 不尽 。停滞淹延变生他证。以至于今恐亦宜仿刘氏推陈致新之意少加消导药于益气汤中。庶有渐 缓之期也。圆明膏太医王教授传 槐英(半斤河水四斤浸二宿熬槐英取汁二升) 黄连(四 以上五味。锉如绿豆大。用河水六升。
浸一宿。熬取汁三升。将槐英渣并此五味渣再用水四升。熬取二升。通前共五升。相合铜锅 内。用木炭文武火熬。入去 净蜜四斤。净蜜法取蜜四升入锅内微熬。勿令滚。其 沫尽浮 在面上。急取下。以纸覆蜜面。候冷取纸 自随纸去。再温蜜热以绵虑入药汁内同煎一时许 。入下项飞石一十三两。
金星石 银星石 代赭石 菩萨石 寒水石 紫石英 云母石(
并白矾少许同捣细) 滑石 井泉石 玄精石(各一两另研为细末) 黄丹(三两研令极细)
以上 淬 焙干净秤二两。入药汁内。又熬一时。入下项药。铜绿(半两研) 青盐(半两研) 雄猪胆(七枚 取汁) 白丁香(一合水浸研取清汁) 鹰条(三钱如取上汁用)
以上药同熬万转成膏。凡熬时用槐柳枝不住手搅。
勿令尘入锅中。须于净室内熬膏盛入瓷器中。假冷入下项细末药不可热。热则药力去矣 乳香 没药 轻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