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也。大便为阴为有形。乃下焦之下者也。肾脏

为肾主大便不言大肠者。明子行父之道。小便为气所化。乃下之高者也。谓肝主小便淋溲。
亦是子行父道。为腑病。诸气化者皆腑。诸有形血化者皆脏病所主。此腑言膀胱病二证俱在
下焦则同染有形无形及在腑在脏有殊。俱是丹田衰败。不言及心火者。以其相火化行君之令
故也。细分之。则膀胱壬水胜丙小肠者。是不传入阴故泄血。泄血利不禁为有形质病。且不
传阴则阴不病。何为有形病。此为阴之体也。为腑之用也。天地阴阳互为体用。以斯可见。
是明五脏者。为六腑所用。六腑为五脏所用明矣。是有形皆为传阴也。夫小便不禁是膀胱不
约为遗溺。此不传阴也。是丹田胞络受寒。为壬所克。大抵诸腑皆盛有形物。有形病者。在
腑责其所来皆在脏也。用伏火丹砂者。去其寒性耳。治法同者。以其俱在下焦。补诸形火同
在胞络耳。以其胞与肾相对有渠相通故也。肾主大便。肝主小便。所治安得不殊。经曰肾肝

归一治。经又云。少阳主骨所生病。膀胱却主节所生病。亦可知也。小便不禁茯苓汤下。大
便有病米饮汤送下。凡脏腑之秘。不可一例治。有虚秘有实秘。实秘者。能饮食。小便赤。
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浓朴汤)主之。
浓朴(生姜制)
白术(五两) 枳实(麦皮炒一两) 陈皮(三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曲(三两)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至一盏空心服。
实秘者物也。虚秘者气也。
脉中少有力。浮则似止。胸中元气不及也。加人参 五味子 麦门冬 益智仁 沉香
丁香 川芎 白豆蔻 气血弱者。不可服枳壳以损其气也。
气血盛者不可服丁香以盛其益气也。
脉弦而虚。不可损气。脉大而实。不可益气。
气虚则(生脉散)气实则(三才丸)
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内托散)主之。以其外受也膏粱之变足生大丁。辛甘之过
也。(七圣散)主之。以其内发也(去桂加当归)疮肿消者。生姜自然汁。调轻粉涂之。
诸疮有恶肉者。膏药内入巴豆雄黄少许。不伤艮肉止去恶肉。不惟恶疮若痈疽有死肉不
能去者。巴豆霜上之。深则 之浅则干掺之。以膏药外护之大效。
\r图\ps11a14.bmp\r
栀子黄经云无阳则阴无以芩黄连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芍药黄又云。膀胱者。津液之柏大黄府。气化
则能出矣。陈皮浓朴藿香白芷 有一身尽热 干姜丁香肉 有一身尽寒 桂附子沉香有



<目录>卷下

<篇名>大头痛论

属性:夫大头痛者虽为在身在上热邪伏于已又感天地四时非节瘟疫之气所着所以成此
疾。至于溃裂脓出。而又染他人。所以谓之疫疠也。大抵足阳明邪热大甚资实。少阳相火为
之炽多。在少阳或在阳明。甚则逆传太阳视其肿势在何部分。随其经而取之湿热为肿。木盛
为痛。此邪发于首。多在两耳前后所先见出者为主为根。治之宜早。药不宜速。恐过其病。
上热未除。中寒已作。有伤人命矣。此疾是自内而之外也。是为血病。况头部受邪。现见于
无形之处。至高之分。当先缓而后急。先缓者。谓邪气在上所着无形之分。既着无形所传
无定。若用重剂大泻之。则其邪不去。反过其病矣。虽用缓药。若急服之。或食前或顿服。
咸失缓之体。则药不能腾升。徐溃无形之邪。或药性味形状拟象服饵。皆须不离缓体。及

药或炒或酒浸之类皆是也。后急者。谓前缓剂已经高分。泻邪气入于中。是到阴部入于中。
染于内之有形质之所。若药不速去。反损阴分。此中治却为客热所当急也。治客以急。此之
谓也。治主以缓。先缓谓也。谓阳邪在上。阴邪在下。各为本家病。不从先后错其缓急。不
惟不能解其纷。而复致其乱矣。此所以治主当缓治客当急。谓阳分受阳邪。阴分受阴邪者主

。阳分受阴邪阴分受阳邪者客也。凡所谓急者。当急去之。此治客以急也。假令少阳阳明之
为病。少阳者。谓邪出于耳前后也。阳明者。首面大肿也。先以黄芩黄连甘草通炒锉煎少少
不住服呷之。或一剂毕。再用大黄或酒浸或煨。又以鼠粘子新瓦上炒。 咀煎成去渣。纳芒硝
各等分。亦时时呷之。当食后用。徐得微利。并邪气已。只服前药。如不已。再服后药。根据
前次第用之。取利已却止。如阳明渴者加石膏。少阳渴者加栝蒌根汤。阳明行经。加升麻葛
根芍药之类。选而加之。太阳行经。加羌活荆芥防风之类。选而加之。并与上药相合用之。
不可独用。散者散也。此一节亦见病机气宜。治洪长伏三脉风痫惊痫发狂。恶人与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