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23-校注医醇剩义-第41页



正在加载语音引擎...

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 变,此其候也。此症 由于内则宗气失守,虚气无归;外则寒气客于皮肤,遍身流窜,故腹大身肿而皮浓。但气为无形之 邪,虽肿而不坚,按之则气散而不能骤起。当扶正去寒,理气化浊,祛寒建中汤主之。

祛寒建中汤
(自制)

当归(二钱) 白芍(一钱酒炒) 茯苓(二钱) 白术(一钱) 附子(八分)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枳壳(一钱麸炒) 白蔻(六分) 木香(五分)
枣(二枚) 姜(三片)
本方附、芍、茯苓同用,能除皮中水气,兼有真武汤意。术、归以顾正,姜、枣以建中。以上 是扶正祛寒。枳、朴、木香、白蔻、广皮,理气化浊。理路非常显明。姜、枣并用,胀门惟此一方 。盖以寒水去路,不外汗与小便,既有附、术、苓以通小便,而皮肤与营卫最近,不可无姜、枣以通 营卫而作汗也。祖怡注。
【目录】卷四\胀【篇名】鼓胀属性: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此症外象虽与肤胀略同,然 色苍黄、腹筋起二端,便与前症迥别。盖黄为脾之本色,苍则木气胜而见于脾;腹起青筋,则肝邪 炽盛,而脾土败坏,症势甚危。当扶土抑木,兼化阴邪,扶抑归化汤主之。

扶抑归化汤
(自制)

党参(三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一钱五分) 当归(二钱) 附子(八分)
木瓜(一钱酒炒) 青皮(一钱) 蒺藜(三钱) 广皮(一钱) 浓朴(一钱)
木香(五分) 砂仁(一钱) 牛膝(二钱) 车前(二钱) 姜(三大片)
本方是治土败木贼、外胀内空之鼓胀,不是治内外俱实之蛊胀。以参、归、术、苓、姜、附扶 中土,以浓朴、青、陈、蒺藜、香、砂抑肝木,木瓜以舒筋,牛膝以达下,车前以助茯苓行水。此 方归、术、附、姜、广皮、茯苓、浓朴、木香八味,与肤胀祛寒建中汤同。祖怡注。
治胀一门,根据《内经》寒气厥气为病,以温治寒,以通治气,终始不出两大法之外。热胀与 其它诸胀,当然不在范围之内。祖怡又注。
【目录】卷四\胀【篇名】鼓胀属性:
金匮防己黄 汤
治水肿。

防己(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五钱) 姜(七片) 枣(一枚) 水煎,分温服。

防己茯苓汤
治水肿。

防己(三两) 黄 (一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煎,分温服。

枳术汤
治水肿。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水煎,分温服。

实脾饮
治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一两) 白术(一两) 木瓜(一两) 大腹皮(一两) 附子(一两)
木香(一两) 草果(一两) 茯苓(一两) 干姜(一两) 甘草(五钱)
每用四钱,水煎服。

复元丹
治脾肾俱虚,发为水肿,四肢虚浮,心腹坚胀,小便不通,两目下肿。

附子(二两) 木香(一两) 茴香(一两) 川椒(一两) 浓朴(一两)
独活(一两) 陈皮(一两) 白术(一两) 吴萸(一两) 桂心(一两) 泽泻(一两 五钱) 肉蔻(五钱) 槟榔(五钱) 研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导滞通幽汤
治脾湿有余,气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肿。

木香(五钱) 白术(五钱) 桑皮(五钱) 陈皮(五钱) 茯苓(一两)
水煎分温服。

胃苓汤
治水肿。

陈皮(一钱五分) 苍术(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甘草(六分) 泽泻(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官桂(三分) 水煎服。

驱风败毒散
治风水、皮水,凡在表宜从汗解者。

人参(一钱) 独活(一钱) 桔梗(一钱) 柴胡(一钱) 枳壳(一钱)
羌活(一钱) 茯苓(一钱) 川芎(一钱) 前胡(一钱) 甘草(一钱)
荆芥(一钱) 防风(一钱) 姜(三片)

调营散
治瘀血留滞,血化为水,四肢浮肿,皮肉赤纹,名为血分。

蓬术 川芎 当归 延胡索 白芷 槟榔 陈皮 赤芍 桑皮 大腹皮 赤苓 葶苈 瞿麦(各一钱) 大黄(一钱五分) 细辛 官桂 甘草(各五分) 红枣(二枚) 姜(三片)

防己散
治皮水,肿如裹水在皮肤中,四肢习习然动。

防己(一两) 桑皮(一两) 黄 (一两) 桂心(五钱) 赤苓(二两)
甘草(五钱) 每用五钱,水煎服。

导水茯苓汤
治头面遍身肿如烂瓜,手按之塌陷,手起则随手而起,喘满倚息,小便涩少。

赤苓 麦冬 泽泻 白术(各三两) 桑皮 紫苏 槟榔 木瓜(各一 两)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木香(各七钱五分) 每用五钱,灯草二十五根。如病 重者可用药五两,再加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