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属这一类的例证.与苍术、白术、防己等药同用,能治风邪兼湿之证,如海藏神术散、白术散、不谢方“风寒夹湿方”等即是。与黄芪同用,能治卫虚兼风之自汗证,如玉屏风散便是。与羌活同用,能散太阳经之风寒,治头痛项强,一身疼痛.发热恶风寒,或有汗或无汗,如九味羌活汤等方即是。
110.黄芪:补气升气,止痛生肌。气陷者生用或伍升麻、柴胡;中虚者炙用或伍人参、白术;虚甚者配人参,防热则再伍知母。
111.升麻:透疹解毒宜多用,升阳举陷宜少用.
112.柴胡:和解寒热,升举阳气,疏肝解郁,可解伤寒少阳旺,热入血分之寒热如疟证,及小儿食积、午后发热等证。退实证寒热宜多用,升阳解郁宜少用.
113.桑叶:疏风清热,凉血明目,并滋肾阴,故可用治肝阴不足之眼目昏花,寓肝肾同源之意,并治劳热咳嗽,
114.白芍:苦酸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酒炒可使上升,醋炒入肝去瘀。泄泻腹痛宜酒炒,失血 醋炒,大便燥、肝阳上逆者宜生用。
115.生姜:与大枣同用调和营血,生用发散之力强,煨用温中之力大,治脾胃虚寒证,浸汁点赤眼,捣汁与竹沥 同用,既制竹沥之阴寒,更借辛温之力以畅达其性。炮姜、干姜守而不走,治胃中寒,姜炭温经止血,用于寒性出血。
116.大黄:苦、寒.峻下宜生用,缓下宜熟用,泻头目之火宜酒制,破瘀血宜醋制。凡血中无郁热,肠胃中无积滞,及妇女胎前产后、月经期、哺乳期均应慎用,否则出血 不止,泄泻不止,或胎,或断乳。
117.生地:多液,性凝滞,胃气弱者服之恐伤胃,宜酒炒,忌铁。
118.猪蹄:补血生乳,解百药毒,煎汤煎药或单眼。
119.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活血用酒洗,止血用头,补血用身,行血用尾,通络用须,和血全用。多生用,炒炭则具止血之效。
120.炒三仙:为消食药品,于脾虚证少用,如脾虚兼停食则须与参、术、苓等药相伍,方能有利无弊。
121.砂仁、藿香:二药利气行滞,化湿开胃,与熟地、人参、黄芪等补益药同用能防止其雍滞影响食欲之性。
122.马槟榔:常嚼二枚水送服,久则子m冷而不孕,临产细嚼数枚町治难产、,
123.黄柏与知母同用滋阴降火,与苍术同用清热除湿。
124.治病当处处吻合病机.曾治一腹胀满因子气郁,但系久病体弱,仿厚姜半甘参之意,用人参、厚朴,酌加香附、木香以疏其气,半夏、茯苓以燥湿利水,应手而效。如果单纯疏气或单纯补虚,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25.暑邪最易伤气耗_,伤气则气短、倦怠,耗津则汗出、口渴、心烦,暑伤肺则咳,可以人参、麦冬、五味子为治.徐洄溪说:“麦冬、五味,咳者忌用,不咳之暑证可用。”我认为,因寒之咳,忌用麦味,而暑证之咳为热,又无痰,用之无妨,但须注意夏季贪凉而感寒咳嗽者多,用时必须辨明。
126.心脏病如引起气短、浮肿,兼有畏寒喜温的情况,可酌用真武汤治之。虚者,可加人参。
127.肝炎,用逍遥散时,须用赤芍;肝区疼痛时,可酌用郁金、姜黄、乳香、没药;肝炎初期,不必加补药;食欲不振者,可以调理脾胃为主;憋胀甚者,可以加青皮、枳壳、香附等品;兼见口苦、舌黄、脉弦数者,可加丹皮、栀子、龙胆草等。
128.月经过多服他药而无效者,可用红枣,不拘多少,烧服之,每验。
129.病后虚烦不眠,心中懊(忄农),栀子豉汤迹如有呕吐者,可加人生姜,少气者,加甘草,腹胀满者,加枳实、厚朴,腹泻者,加干姜,这是栀子豉汤应用的加减法则,本系仲景之意也。
130.疣子,以薏米煮粥食之有效。
131.胃脘压痛,可用枳实,胀满可用厚朴,便秘加大黄,燥用芒硝,兼虚者,辅以参归,兼郁者,加入香附,兼寒者,酌加姜桂。用泻下法必须如此,可触类引申,灵活掌握。
132.根据我的经验,无腹胀满症,虽大便不通,也不用枳朴,有胀满症,即使是泄泻症也可用之。仲景曰: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论》第249条)我认为凋胃承气汤中(大黄、甘草、芒硝)没有除胀满的药品,本条当是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的适应证。
133.痛痹,若初感寒即痛者,可用桂枝及酒煎熨治,寒化为热禁用。
134.痹证见筋脉拘滞,屈伸不利者,此血虚血燥之证,非养血养气不可。
135.痛风,痛久邪必入络,如木通、刺蒺藜、红花、银花、钩藤之类,最能入络,可随宜加之。
136.痹证不愈,久痛必夹郁,郎而成热,热盛则生痰,如南星、半夏、瓜蒌根、黄柏、郁金、川贝、竹沥、姜汁之类,都能解郁清热化痰,可随宜加入。
137.痛痹,凡用乌附辛桂之药而不效者,宜用葳蕤、麦冬、桑叶、生芪、菊花、蒺藜、阿胶、甘草之类为膏,柔润熄风之法。
138.闪挫扭伤所致腰背肢体疼痛者,可用活血通络之品,酌加麝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