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完全告愈。过了1年,又患此证,开始即服此药,2剂毫不见效。我的体质本来较弱,年龄75岁,从来不能服泻药,当时脉证如前,所不同者,自己还能考虑。因病难以忍受,放胆服增液承气,一剂其证霍然而愈。因此认为仲景“以上”二字是防止有虚中夹实之证存在。也从此更认识到辨证和实践的重要性。
编者按:上述表述是李老用红笔重新改定的。其原稿亦有参考价值,录以备考:“过去我对于这一句话很不注意,有时对于‘少阴病’三字也有些忽略,只是遇到心中烦、不得卧之证,便运用本方治疗,服过后效果不够满意,有一次是用栀子豉汤取效的,有一次是用增液承气汤取效的,最后一次用各种药都没有效,经过半月多时间,仍用本方才取到效果。因此在‘二三日以上’的一句话上才有所注意。当然我们对于任何病的认识都是从全面去分析和理解的,但关系不够显著的部分,也应该加以体会,不可有所忽视。”
心中烦,不得卧:烦是心中麻烦,最怕一切喧哗嘈杂的声音和暖气,但又不能多吃生冷、不得卧是经常在地上走动不能躺卧, 一躺下便觉心烦更甚.还得马上起来走动,白天还好,晚间真是盼不到天明,服镇静药只能在走动最疲乏的时候勉强睡一二小时,一醒就得起来走动,自己不能考虑处方,真有像发神经病的样子,难受万分。
[评按]
此证在我的体质,多发于感冒反复数次之后,开始一遇此证便用此方效果不大,经过多日后,再服之,则效果相当满意。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解说]
得之一二日:是病初得之时。
口中和:即口不干,不苦,不渴,即没有里热证。
背恶寒:是阳虚征,阳虚故恶寒。
当灸之:灸是温经扶阳的外治法。当灸膈关二穴以除太阳之寒(隔关在太阳经第二行,平第七胸椎棘突F,去脊中三寸,各灸五壮),关元一穴以助元阳之气(关元在任脉,脐下三寸,可灸百壮)。
附子汤:是温阳补气、健脾利水、和肝养血之方。
[评按]
本节应与下节联合体会方有具体的理解。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解说]
身体痛:是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全身。
手足寒:是阳气不能行于四肢。
骨节痛:是阳气不能顺利行于关节,致寒湿有所瘀滞。
脉沉:是病在里的主症之一。
[评按]
本节前三证必须根据脉的浮沉辨清太阳和少阴,才能取到正确的治法。因为这三种症状是太阳、少阴共有之症,一有差误,变证是非常危险的。
306.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下利便脓血:这是没有里急后重热证现象的虚寒滑脱的痢疾,所以叫作少阴证。
[评按]

此证大部分是治疗失当,服凉性药过多,日久不愈所致。一般虚寒绝不会形成大便脓血之症。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解说]
少阴病:这也是虚寒之证。
二三日至四五日:这是随便举的日期,并没有深意。
腹痛:是虚寒证。
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这是因下利不止引起的小便不利。余曾见一陈姓患者,每日大便六十余次,小便一点没有,诸医用利小便药毫不见效。余用真人养脏汤冲赤石脂面三钱(9克),大便减少,小便自利。
便脓血:这也是没有里急后重的滑脱证,当时不能大声说话,一说话即大便自出。
[评按]
本病之虚寒实热根据有无滑脱及里急后重等症而能辨别清楚.小便不利及下利不止二症,治疗上比较突出。至于腹痛一症。不沦有无关系不大。
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
[评按]
下利便脓血可刺之证。我的经验认为都是实证,绝不是虚寒滑脱之证。
柯氏云:便脓血也有热人血室刺期门之证.我也经过,确实有效。
常器之云:可刺足少阴幽门、交信。郭雍说可灸。 (幽门二穴在鸠尾下一寸,巨阙穴两旁各五分陷中,治泻利脓血,刺五分,灸五壮;交信二穴在内踝后上二寸,复溜在筋前,交信在筋后,治泻利赤白,刺四分,留五呼,灸三壮。)以卜二说,我没有实践过,不敢随便说,但灸法适用于虚证,实证绝不相宜。
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解说]
吐利:是寒邪侵犯肠胃。
手足逆冷:阳气不达于四肢的轻证。
烦躁欲死:是阳被阴拒,非阳亡阴绝之证。
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止呕,补中。
[评按]
本病最重要的症候,就是烦躁一症。特别要从各方面注意是否为阳亡阴绝之证,因为阳亡阴绝之证不是吴茱萸汤所能治的。
编者按:以上是“李翰卿资料260”中保存的关于《伤寒论・少阴篇》前29节条文的内容。从第303条解说中提及75岁时自己的病案一则”可知该文写于196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