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胃气以和降为顺。孕后阴血聚而养胎,藏而不定形,使得冲脉之气偏盛,逆而犯胃,使得胃气上逆而见恶阻之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胃弱是其根本,其发病总与损伤胃气有关,治之必时刻顾护胃气,和胃降逆为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明确提出治法:“审其或因胎气阻逆,或痰饮阻逆,与夫兼热、兼寒而分治之。”临证胃热恶阻者,治宜加味温胆汤,以清胃热,和胃气,方药为温胆汤加黄芩3克,黄连1.5克,麦冬6克,芦根3克。痰饮阻逆者,予加味六君子汤,即六君子加杷叶3克,旋覆花1.5克,枳壳1.5克,除痰降逆,偏热者加黄芩,偏寒者加肉桂、干姜。因于胎气阻逆,无寒热偏象,无兼肝郁痰饮者,此时当理气平逆,以达和胃降逆之功。理气之药不宜过用香燥之品,以防耗伤气血,于胎无益反害。方用保生汤,药物组成有砂仁7.5克,白术、香附、乌药、陈皮各15克,甘草7.5克,生姜3~5片。水煎频饮。方中一派理气之品,但加白术健脾以资气血,达安胎,并防理气伤气之弊。妊娠腹痛有伤食、胞寒、膀胱热结之分
妊娠腹痛,亦称胞阻,从历代医家论述看,其实为胎漏、胎动不安之证候。李老认为,本病为妊娠期心胃腹痛的证候,病变部位涉及上、中、下全腹,分伤食、胞寒及膀胱热结三型论治。
!.伤食者,症见胃脘脐腹胀痛,有伤食史,嗳腐恶食,舌淡红,苔厚,脉滑。治宜消食行滞。方用平胃散加味。临证应辨疼痛部位及大便情况加以变通,如痛在胃脘部,宜加草果、枳实、神曲;如痛在脐腹,兼大便秘结者,宜去苍术之燥性助秘之弊,酌加芒硝、大黄,倍用甘草,以缓和二药峻烈之性,以防伤胎,或更加人参,攻补兼施,则效尤良。
2.寒凝胞宫者,症见妊娠期小腹疼痛,喜暖,下腹凉,喜热饮,舌淡红,苔白,脉紧。临证当辨寒在血分、水分而治法不同。寒在血分者,小便必白利,治宜温经散寒止痛,方用加味芎归散,方药为当归15克,川芎6克,人参3克,吴茱萸1.5克,阿胶6克,艾叶1.5克,炙草1.5克;寒在水分者,小便必不利,治宜温阳化水,方用五苓散。
3.膀胱热结者,症见小腹灼热疼痛,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宜清热利水,方用导赤散。
保胎要则
流产的发生,主要是气血虚损,冲任不固,不能维系而坠。气虚提摄无力,血虚则灌溉不周,不能摄血养胎,造成流产.故补气血为保胎之治疗大法,再根据情况,予以止血、镇痛、解郁等,以达到标本兼顾,否则,只顾一面,恒至失败。用药方面,杜仲、桑寄生、苎麻根为常用之品,无副作用,不妨大剂应用,可用至15~30克;用参时,须用高丽参为佳。一般而言,胎水未破者,大体都可收效。寿胎丸、胎元饮等,疗效都很好,均可选用。古有黄芩、白术能安胎之说,这也须酌情应用,有热者宜,如气虚者,用之无效。大体流产患者,从脉象上辨别,滑数有力者多可保全,如沉微细涩者,一般来说,多难以保全。
安胎不离益肾
胎漏,为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或淋沥不断,不伴腰腹困坠之症。胎动不安,为妊娠期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阴道少量出血者,其证轻微,为堕胎小产之先兆。有“其母有疾以动胎”和“胎不牢固”两大病因病理,但究其根本则主要责之于母体冲任气血失调,胎元不固,因其胎元未殒,故治以安胎为主。临证有肾虚、气血虚弱、血热、气郁及外伤等不同,随证随经去其所病,以达冲任调和、胎元牢固之目的。
李老认为,肾为五脏之本,胎元之系,补肾为安胎之根本,不论气血失:厂濡养,热扰胎气,胎气受阻,或跌扑伤胎等,均不离补益肾气以固胎,胎得肾系,安之则易。方用寿胎丸及杜仲、续断之类。
附案:
案一 代某。女,41岁。门诊号:40609。
1961年3月6日初诊:患者有习惯性流产病史,本次妊娠已7个月,腹痛有下坠感,伴腰酸腿困,少量阴道出血,色淡,体倦,面色无华,食欲不佳,舌苔薄白,脉细无力。处方:
菟丝子12克 桑寄生7.5克 川断6克 阿胶7.5克杜仲9克 炒白芍7。5克 生白术9克
二诊:服药2剂后,腹痛减轻,继服2剂后胎安.
按:肾为冲任之本,胞络者系于肾。屡孕屡堕,复伤冲任气血,加之年逾35岁,肾气亦生理性渐衰,使得肾气愈虚,适值妊娠,胎失所系,故有腰酸腹坠之胎动不安.肾为五脏之根,肾虚失于煦脾,脾失健运,则食欲不佳,气血生化不足,失于上荣,故体倦肢困,面色无华,脉细无力,皆为虚损不足之候。《妇人规・胎动欲堕》载:“妊娠胎气伤动者……轻者转动不安或微见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治以寿胎丸加杜仲补肾固胎,生白术健脾安胎,白芍养血,炒用取其止痛升提安胎之意。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养血安胎之功。
案二 王某,女,30岁。门诊号:90290。
1965年10月4日初诊:患者停经46天,小腹隐痛10余日,时或腰困,无阴道出血。B超提示宫内妊娠,发育符合6周余。患者曾流产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