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气、血及在脏、在腑之不同,据全身兼症及脉症审因论治。李老从脾虚、血枯、热结、寒凝、气滞、血瘀、痰湿、食积八型论治。
脾虚者,由于摄人不足,或劳倦过度,或误服汗下攻伐药,损伤脾胃,化源不足,血海不能满溢,致月经久闭不行,如《兰室秘藏》所谓:“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老,而致经水断绝不行。”症见月经数月不潮,神疲肢倦,胸腹胀满,饮食不化,消瘦,大便溏泻,舌淡苔薄,脉细。脾虚又有脾气虚及脾阳虚之异,脾气虚者,健脾益气,方用归脾汤加鹿茸;脾阳虚者,健脾温阳,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当归、川芎、附子、肉桂,或八珍汤去白芍、川芎,加黄芪、补骨脂、香附、山药。
血枯者,为血虚之重证,“枯者竭也,血虚极矣”,生化血液的机能障碍,血液匮乏,渐而枯竭,如源断流,则无血可见。症见月经经年累月不至,饮食日减,肌肉渐消,面黄发落,甚且骨蒸潮热,舌淡,脉细。轻者人参养荣汤,重者资生通脉汤,后者药物有炒白术9克,生山药30克,生鸡内金6克,元肉18克,山萸12克,枸杞12克,元参9克,生白芍9克,桃仁3~6克,红花3~4.5克,甘草6克。
热结者,由于心胃积热,蕴于中焦,经血为热所结,血海无血可行。症见经闭,喜冷恶热,口舌干燥,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治宜养血清热调经,当分上、中、下三焦何处结热而用药偏倚。方用玉烛散,即四物汤合调胃承气汤或加黄芩、栀子、连翘、薄荷、竹叶、蜂蜜。
寒凝者,为经产之时血室正开,感风受寒,或伤于生冷,血为寒凝,经血被阻不行。症见月经不至,喜热性饮食,恶寒,小腹冷痛,口不干,脉沉迟或紧。当辨表寒、里寒轻重,分别用吴茱萸汤或琥珀散,以温散攻逐通经。
气滞者,七情郁结,气机失于调畅,经脉阻塞,经血被阻。症见闭经,胸腹胀痛,喜太息,时嗳气,头晕,两目干涩,左脉沉弦。方用逍遥散加香附、泽兰、丹皮、生地、郁金、黑栀、黄芩等疏肝解郁,活血调经。
血瘀者,为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继外感内伤,致宿血停滞,凝结经脉,胞脉被阻,经血不得下行。症见经闭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有瘀,脉沉涩。临证视其体质盛衰用泽兰汤(泽兰、当归、白芍、甘草)合柏子仁丸(柏子仁、牛膝、卷柏各15克,泽兰、续断各60克,熟地75克)或通瘀煎。
痰湿壅阻者,其人必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聚而阻胞,致经闭不行。症见闭经肥胖,恶心痰多,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祛痰通经。方用芎归二陈汤。
食滞者,由于积食,饮食不进,不能生化经血。症见月经闭而不行,脐腹胀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舌胀苔厚,脉滑,右关明显。方用大承气汤荡涤肠胃,排除积食。
因病致闭者 宜治其病
由闭致病者 但调其经
闭经一病与他病并见者,当别病之先后。如陈素庵所论:血分因经闭,血壅不行,流于四肢而形成浮肿,为经病而致他病,不必治肿,但调其经。方用小调经散加红花、丹皮、牛膝,调经活血则肿自消。小调经散原治产后水肿,组成药物有白芍、当归、没药、琥珀、桂心各3克,细辛、麝香各1.5克,共为细末,每服9克,姜汁温酒调服。先浮肿而后经水断绝不行,称之水分。“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出焉”,膀胱气化不行,水饮溢于肌肤,从而影响丫月经的正常来潮,治疗但治其肿。脾升清降浊,为运化水湿之枢纽,故治宜健脾行水,理气利尿。方用茯苓导水汤,药物有茯苓、槟榔、猪苓、砂仁、木香、陈皮、泽泻、白术、木瓜、大腹皮、桑白皮、苏梗各等份。
血滞、血枯均有变证,妇人经闭咳嗽,宜从速治疗,否则病久体衰,感受风邪,虚实夹杂,终成血分痨证。症见经闭,久嗽,骨蒸,潮热, 自汗,盗汗,消瘦食少,脉虚数等,为气、血、阴俱虚之证。宜据其脉证,辨其虚之在气、血、阴之偏重而施补脾益气、滋阴宁嗽、退蒸止汗之侧重不同。李老据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此证阴虚最重,治宜滋阴为主,方用劫劳散,药物组成有白芍、炙芪、人参、五味子、阿胶珠、茯苓、当归、生地、半夏、生姜、大枣,水煎服。
经行身痛
辨表里虚实 治经行身痛
经行身痛,是伴随月经周期而出现的身体疼痛证候,证分表里虚实,由“外亏卫气之荣养”而感邪,适经潮乘虚而作,脉络失和,“内乏荣血之灌溉”,筋脉失养,或因故气血运行失畅,经脉不利,故经行则痛。临床上,李老常以身痛发生时间辨虚实,以是否兼有恶寒发热之症辨表里,并据此进行治疗。
有表证的身痛:痛在经前或经期,恶寒,发热,脉浮。治宜发表解肌,调和营血。表实者麻黄汤,表虚者桂枝汤,体虚者兼用四物汤养血。
无表证的身痛:经前或经期身痛,无恶寒发热,经血色黯有血块,行而不畅,舌淡红或黯,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或兼弦涩。此为血脉壅滞不通之候。治宜疏通经络。方用羌桂四物汤。
经后身痛:痛在经后,肢软乏力,月经量少色淡,面色淡,舌淡红,苔薄,脉细弱。为血虚筋脉失荣之证。治宜补益血脉。方用黄芪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