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四物、四君之中加疏散风寒、燥湿化痰、活血祛瘀或行气散结之品等。同时,治疗久痹,最宜峻补真阴,阴液充足,则气血流行,风寒湿邪随血液循环而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其阴气,必反增重其疾矣。 二、痹证治疗九法 1.补气血法 张寿甫云:人身之气化,壮旺流行而周身痹者、瘀者、滞者,不治自愈。即偶不愈,治之亦宜为功。陈修园言:痛风口久不愈,必大补气血以为胜邪之本。故补气血为治痹之第一要法。方如小续命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三痹汤等。
2.散风寒法
痹证初起,脉浮紧,头痛发热恶寒者,宜用发散风寒之法,如麻黄汤。日久者,则不可散也,散之则肢体痿废不用。久痹而兼风寒者,不可单用通散,而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如《医通》言:治(久)痹而用风散通达之剂,医之过也。痹证非不有风,然风人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气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云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白芷能行营卫,然已人四君、四物等汤中,非专发表也。 3.疏通血络法 包括活血、行血、消瘀诸法。古人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行血宜用红花、桃仁、赤芍、归尾之类,方如活络效灵丹之类。陈修园云:痛风日久不愈,痛久必人络也。诸方俱宜加银花、木通、红花、刺蒺藜之类。
4.祛痰法
陈修园云: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热则生痰。必加入制南星、半夏、贝母、竹沥、姜汁之类。
5。清热法
包括清热、泻火诸法。陈修园曰:痛久则郁,郁而为热。用药如瓜蒌根、黄柏、川子之类。其中清热多用甘寒,如石膏、知母之类;泻火多用苦寒,如黄芩、黄连之属。 6。柔润熄风法 陈修园云:久服辛热之药不效时,宜用此法。用药如玉竹、黑芝麻、僵蚕、生芪、当归、菊花、蒺藜、阿胶、炙草、桑寄生之类。
7.针刺法
以患部与循经取穴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热痹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针,如疼痛剧烈者,可兼用揿针或隔姜灸;着痹多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火罐法。
8.行气法
用于痹证初起.,取气行则血行,行湿流气之意。用药如陈皮、枳壳、杏仁之类。 9.祛寒胜湿法 为寒湿痹证正治之法,以川乌、草乌搜风胜湿祛寒,苍术、白术燥湿,当归养荣,乳香、没药活血散血,止痛消肿。方如寒湿方。 三、久痹治验举隅 李老将痹证总分为新痹与久痹两大类。认为新痹多实,当以祛邪为务,根据风、寒、湿、热诸邪之偏胜,施以相应的疏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不难辨治,因病属初起,气、血、阴、阳未虚,攻邪用药少有顾忌,故易于治愈。久痹不愈,则多呈正虚邪实,虚实间夹,甚至耗气伤血,形成内舍脏腑之复杂证候。具体讲容易出现下述三种病理变化:一者,风、寒、湿痹或热痹日久不愈,气血津液运行不畅之病变日甚,血脉瘀阻,津液凝聚,终致瘀血痰浊闭阻经络,出现皮肤瘀斑,关节周围结节,关节肿大痛甚,屈伸不利等;二者,久痹不愈,耗气伤血,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或脾肾阳虚或肝肾亏损的证候,这种情况,在痹证病久之后均易见到;三者,痹久不愈,病变会由表及里,由经络而及脏腑,出现脏腑痹的复杂危重证候。如《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又《金匮翼・痹证统论》曰:“久(痹)不已,则人五脏,烦满而喘呕者,肺也;上气,嗌干,厥胀者,心也;多饮数溲,夜卧则惊者,肝也;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者,肾也;四肢懈惰,发咳呕沫者,脾也。大抵显脏证则难治矣。”总之,久痹不愈,反复发作,则易出现痰瘀阻络、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痹的证候,且每多出现寒热虚实间夹的复杂证候。治痹虽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为总的法则,但当久痹正虚兼邪实之时,不可单用通散祛邪之法,而应时时不忘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仔细审查虚实寒热的孰多孰少,治则总宜补中兼散,寓散于补。
(一)气血两虚案
案一 周某,女,30岁。门诊号:82986。
]964年12月3日初诊:下肢软弱无力,肌肤麻木不仁3月余。舌质红无苔,脉虚。此系气血两虚、风湿痹阻之证。治宜益气养血,祛风胜湿。处方:
党参9克 生黄芪4.5克 当归9克 生白芍9克 生白术7.5克 生苡仁9克 僵蚕6克 木瓜7.5克 桑枝30克 炙甘草3克
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肌肤麻木消失,但仍感下肢困软,背困。处方:
生黄芪15克 黄柏6克 怀牛膝4.5克 木瓜9克生苡仁30克
2剂,水煎服.
三诊:诸症若失,继服上方6剂,诸症消失。
按:此证属气血两虚,风湿痹阻,故重用参、芪益气,归、芍补血敛阴,四味合用气血双补之力较强。白术、苡米、炙甘草健脾燥湿,补中益气,以助气血化源。诸药配伍。以治气血亏虚之本。方中重用桑枝,以祛风通络,僵蚕祛风泄热,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三味祛风通络,配白术、苡仁共能祛风胜湿以治其标。:二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