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服下稍定。次日两目及一身发黄。易医不知内伤为害。反进分利清热之药。大下瘀血斗许。呃逆而亡。盖此症乃瘀血暴脱。阴络受伤之故。其发黄者。血蓄于中。元气不运。脾之真色尽现于外也。(自识)

  理脾阴煎

  治阳黄之症。

  南沙参(二钱) 白X(二钱土炒) 茯苓(一钱) 山药(一钱五分)

  白扁豆(二钱炒) 陈皮(一钱) 甘草(五分) 茵陈(二分) 栀子(五分) 白芍(一钱炒) 苡仁(三钱) 谷芽(三钱炒)

  水煎服。

  培肾元煎

  治阴黄之症。

  熟地(二钱) 当归(二钱) 山药(一钱) 枸杞(一钱)

  附子(一钱) 白X(一钱五分) 茯芩(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炮姜(八分) 黄 (一钱五分) 人参(一钱)

  水煎服。

  四君子汤

  茵陈五苓散

  清湿热利小便。

  茵陈 猪苓 赤苓 白X(土炒) 泽泻(各二钱)

  水煎服。

  消渴

  消渴一症。责在于下。肾水亏虚。则龙火无所留恋。而游行于中上。在胃则善食易饥。在肺则口渴喜饮。亦有渴而不善食者。亦有善食而不渴者。亦有渴而亦善食者。火空则发是也。若火灼在下。耳叶焦而面黑。身半以下。

  肌肉尽削。小便所出。白浊如膏。较之上中二消为尤甚。亦有上中二消。而及于下消者。勿泥看也。治法壮水生津。制火保元。而尤 于救脾胃。盖水壮则火熄。土旺则精生。真火归原。在上则肺不渴矣。在中则胃不饥矣。

  在下则肉不消矣。倘补阴之法不应。正治之法不效。不得不从反佐之法。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而投八味救脾胃之药。亦不可缺也。但白X宜慎用耳。张景岳专以救肾为主。而进八味丸。谓枯禾得雨。生气归巅。必须肾中元气熏蒸。津液生而精血旺。三消之症。方可渐愈。不然徒用白虎之方。暂解一时。多服寒凉。反能助火。真火自焚。五脏灼枯。肌肉受敌。络脉不通。荣气不从。逆于肉理。疽发而病不救矣。若其人壮实。脉洪有力。人参白虎。亦未尝不可投。但在临症者。神明变化耳。

  培养元气。俾熏蒸以生津液精血。愈三消之法。莫善于此。与古法用寒凉者。奚啻霄壤之隔。若实大在胃。第患口渴。即进茶汤。亦可解免。以此思消症岂白虎所能治者哉。

  八味丸

  (见审虚实门)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一 打碎)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去渣。温服一升。日一服。

  丹溪方

  治胃热善消水谷。

  黄连 天花粉(等分为末) 生地汁 白花藕汁二汁熬膏。入上药末。和入牛乳姜汁。白蜜为膏。徐徐留于舌上。以白汤少许送下。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则渴饮不思。

  易简地黄饮子

  治消渴咽干。面赤浮躁。

  人参 生地 熟地 黄 (蜜炙) 天冬 麦冬 泽泻 石斛 枇杷叶(去毛蜜炙) 甘草(炒各等分)

  上 咀。每三钱。水煎服。

  忍冬丸

  治渴疾愈后。预防痈疽。

  忍冬(根茎花叶皆可用)

  上用米曲酒浸于瓶。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和为丸。每服五十丸。酒饮任下。

  不寐

  不寐一症。责在营卫之偏胜。阴阳之离合。医家于卫气不得入阴之旨。而细心体会之。则治内虚不寐也。亦何难之有哉。夫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而主寤。夜行于阴二十五度而主寐。平人夜卧之时。呵欠先之者。以阳引而升。阴引而降。阴阳升降。然后渐入睡乡矣。若肝肾阴亏之辈。阳浮于上。营卫不交。神明之地。扰乱不宁。万虑纷纭。却之不去。由是上则两颧赤。

  中则胃脘胀。下则小便数。而坐以待旦。欲求其目暝也。得乎。又尝见初睡之时。忽然跳跃似惊而醒。医以为心虚胆怯而始有此。孰知有大谬不然者。何也。缘阳升而阴降。阴阳交合。有造化自然之妙。奈营弱卫强。初入之时。契合浅而脱离快。升者复升。降者复降。形体之间。自不觉如有所坠。而斯时复寤矣。明乎此。则治阴虚不寐者。必须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盖水壮则火熄。心静则神藏。乙癸同源。而藏魂之脏。亦无相火妄动之患。倘其人本体阳虚。虚阳浮越而不寐。又宜归脾八味之属。阴阳相济。益火之源。盖阳生则阴长。逆治则火藏而心神自安其位耳。至于外感时疫而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