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血受亏。阴虚为病。盖蒂固则真水闭藏。根摇则上虚眩仆。此阴虚之运也。如劳倦费神而伤阳。呕吐过甚而伤阳。泄泻无度而伤阳。大汗如雨而伤阳。悲哀痛楚。大呼大叫而伤阳。其症面色青惨。神倦气乏。畏寒厥冷。身面浮气。大便泄而小便清。其脉或沉细而微。或弦细而迟。或浮大而空。无非元阳被耗。气虚为病。盖禀浓则真火归脏。脏亏则气逆上奔。此阳虚之运也。治阴虚者。用六味归芍汤。

  加人参之类。壮水之主。以生精血。治阳亏者。用八味养血汤。加人参之类。

  益火之源。以生元气。所谓滋苗者。必灌其根也。曷言乎火运也。如房劳则火起于肾。暴怒则火起于肝。思虑则火起于脾。两耳磬鸣。两目昏黑。上重下轻。眩仆卒倒。脉象细弱。无非动乱劳扰。虚火为用。盖火藏则清明内持。

  动扰则掉摇散乱。此虚火之运也。若实火眩晕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暴发。其渴必引饮。其脉必洪数。其呕酸苦水之味。运稍定。其饮食寒冷之物运稍缓。其大便燥结。解后运稍止。无非风火相搏。实热为害。盖有余则上盛而火炎。壅塞则火炽而旋转。此实火之运也。治虚火者。宜六味汤。逍遥散之属。滋阴以制火。舒肝以养脾。治实火者。宜三黄汤竹叶石膏汤之属。

  清降以抑火。辛凉以泻热。所谓虚火可补。实火可泻也。曷言乎痰运也。如水沸水泛。则痰起于肾。风火生涎。则痰起于肝。湿饮不行。则痰起于脾。头重眼花。脑转眩冒。倦怠嗜卧。食饮不甘。脉象缓滑。无非疲劳过度。虚痰为虚。盖清升则浊阴下走。气滞则津液不行。此虚痰之运也。若实痰眩晕者。

  其症实而脉实。其积热在阳明。其阻塞在经络。其郁遏在肠间。无非风火结聚。积痰生灾。盖液凝则浊阴泛上。饮停则火逆上升。此实痰之运也。治虚痰者。宜六味八味归脾之属。补脾肾之原。治痰之本。治实痰者。宜二陈东加芩连滚痰丸之属。逐肠胃之热。治痰之标。所谓实实虚虚。补不足而损有余也。大抵虚运者。十之六七。兼痰火者。十之二三。即伤寒眩晕。虽有表散之法。亦多因汗吐下后。虚其上焦元气所致。且今人气禀薄弱。酒色不谨。肝肾亏而内伤剧。致眩晕大作。望其容。则精神昏倦也。闻其声。则语言低微也。察其症。则自汗喘促也。切其脉。则悬悬如丝也。当此之时。须执一定之见。毋惑多歧之臆说。惟投参 X附重剂。多进庶可转危为安。倘病家畏骤补而生疑。医家见骤补而妄驳。旁人因骤补而物议。以虚症为实火。以参 为砒毒。点滴不尝。卒中之变。至危脱之象现。虽有智者。亦无如之何矣。岂不惜哉。

  大呼大应。发明脉因症治之理。条分缕析。而又结出望闻问切之情。法精辞畅。气象沉雄。直逼西汉大家。

  六味归芍汤

  (见中风门)

  八味养血汤

  熟地(五钱) 当归(三钱) 山药(二钱炒) 肉桂(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白芍(一钱五分炒) 附子(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四君子汤

  (见中风门)

  八味生脉汤

  (见中风门)

  逍遥散

  柴胡 当归 白芍(炒) 白X(炒) 茯苓 甘草(各等分)

  上加生姜。水煎服。

  六味汤

  (见审虚实门)

  三黄汤

  黄连 黄柏 黄芩(各等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竹叶石膏汤

  石膏(一两) 人参(三钱) 麦冬(三钱) 半夏(二钱) 甘草(二钱) 竹叶(二十片) 粳米(一撮)

  此系今方分两。非仲景旧法。 水二钟。姜三片。煎服。

  归脾汤

  (见中风门)

  八味汤

  熟地(五钱) 山药(二钱炒) 茯苓(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泽泻(五分) 山萸肉(一钱) 附子(五分) 肉桂(五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服。

  二陈汤

  茯苓(三钱) 陈皮(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一钱)

  上加姜三片。水煎服。

  滚痰丸

  青礞石(硝 金色一两) 大黄(酒蒸) 黄芩(各八两) 沉香(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强弱加减。

  补肝养荣汤

  治亡血血虚。眩晕心烦。如坐舟车。举头欲倒当归 川芎(各三分) 白芍(炒) 熟地 橘皮(各一钱五分) 菊花(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益气补肾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