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渗之剂利之。然客邪寒湿之生,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药,则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滋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半,防风、炙甘草各一钱,煎服,即愈也。
【泻与痢不同】 丹溪曰: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痢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殊,而皆里急後重,逼迫懔懔,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 《集咯》曰:太阴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传变而为脓为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後泄,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愈。《灵枢》曰:腹鸣而满,四肢清而泄,脉大,是逆也,不过十五日死。又曰:腹大而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不及一时死。《脉经》曰:飧泄脉大,手足冷,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便 色】 《灵枢》曰: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热则出黄如靡。东垣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色皆热也,或以青为寒者误也。伤寒少阴病了利纯青水者热在里也,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或赤者热之甚也,色黑火热亢极,反兼水化也。《入门》曰:湿多成五泄,如水倾下也。治泄泻方三十四 平胃散 风泄 苍 @厚朴 陈皮 甘草 六一散 热泄 滑石 甘草 胃苓汤 又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附子理中汤 寒泄 附子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闪君子汤 虚泄 人叁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四苓汤 濡泄 茯苓 白术 猪苓 泽泻 升阴除湿汤 又 苍术 柴胡 防风 羌活 神僸 陈皮 猪苓 泽泻 麦芽 升麻 炙甘草 胃风汤 泄 人叁 白 @茯苓 当归 白芍 肉桂 香茹汤 脾泄 香茹 厚朴 黄连 扁豆子 桂苓甘露饮 暑泄 滑石二两 赤苓 泽泻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一两 白术 肉桂 猪苓各五钱 每末一钱加蜜汤下。 浆水散 暴泄 半夏二两 炮姜 肉桂 附子 炙甘草各五钱 良姜二钱半每末五钱,煎服。 大承气汤 小肠泄 大黄 芒硝 厚朴 枳实 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 又 黄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芍药柏皮丸 又 黄连 黄柏 当归 白芍 八正散 大瘕泄 瞿麦 扁畜 木通 山栀 车前子 大黄 滑石 甘草 灯心 治中汤 食泄 人叁 白术 甘草 生姜 青皮 陈皮 二陈汤 痰泄 茯苓 甘草 半夏 陈皮 吴茱萸汤 又 吴萸 生姜 人叁 大枣 车前子汤 水泄 厚朴 泽泻 车前子 黄芩芍药汤 火泄 黄芩 芍药 甘草 玉龙丸 暑泄 硫黄 硝石 滑石 明矾 连理汤 又 人叁 白术 甘草 乾姜 黄连 茯苓 茹苓汤 又 泽泻二钱二分 猪苓 赤苓 白术 扁豆子 姜黄连 香茹 厚朴各一钱 甘草三分 八仙糕 飧泄 枳实 白术 山药各四两 楂肉三两 茯苓 陈皮 莲肉各二两 人叁一两 粳米五升 糯米一升半共为末,蜜三斤各蒸作糕,焙乾。 万全丸 滑泄 赤石腊 炮姜各一两 胡椒五钱 醋糊丸,空心,米饮下五七丸。 补中益气汤 久泄 葛花解酲汤 酒泄 葛花 青皮 木香 橘红 人叁 茯苓 猪苓 神僸泽泻 白术 乾姜香砂枳 Y 肾泄 木香 砂仁 枳壳 白术四神丸 脾肾泄 肉果 补骨脂 吴萸 五味子 石脂馀粮丸 断下 固肠丸 滑泄 龙骨 附子 诃子 活矾 丁香 石脂 良姜 蔻仁 砂仁木香 糊丸。 三白汤 通治 白术 白芍 茯苓 炙草 此为治泻要药。 燥湿汤 又 白术 白芍 茯苓 陈皮 炙草 此即三白汤加陈皮一味也。 二神丸 饭後便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生二两 共为禾,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枣煮,去姜,枣肉丸,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 一方肉蔻煨熟。1
卷 五
肿胀源流(痞满)肿胀,脾肺肾三经病也。考《内经》,五脏六腑,五运六气,司天在泉,胜复淫郁,无不成肿胀之病。而张介宾以为未有不干於脾肺肾三脏者,其意以脾主运化精微,肺主气行治节,肾主五液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