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治寒热,用元戎梧桐泪散。
下
神功丸、凉膈散、调胃承气汤为末,蜜丸服之。
行血
牙疳蚀臭出血,当作阳明蓄血治之,桃仁承气汤蜜丸服之。东垣清胃散。有服 牛尿,漱而得血者,立愈。
散寒
草豆蔻、白芷、细辛、草乌、丁香、蝎梢。
取
皂角树上蛾子,或白马蛆,或用草乌、川椒、细辛。
益肾
肾虚者,骨热而苏苏然痛者,滋肾丸。
灸
颊车、听会、曲池。
熏
用韭子。
治虫
天仙子烧烟。用竹筒抵牙,引烟熏之,其虫即死。
针
合谷、内庭、浮白、阳谷、三间。
擦药
元戎问玉散方∶ 醋榴皮 诃子(各二两) 升麻 何首乌 绿矾(枯) 青盐 百药煎 五倍子 没石子( 半) 麝(一钱) 白茯菟(一两) 细辛 石胆矾(各半两) 荷叶灰 白檀 芎 芷 甘粉 苓苓香 茴香 藿香 猪牙皂角灰 木别子(各二钱) 青黛(一钱半) 共为末。
<目录><篇名>眼目属性:疼者肝气实,风热,痰热、血瘀热,血实,气壅。
诸邪
风热∶羌活、甘菊、川芎、蔓荆子、荆芥穗。火∶酒炒芩、连、大黄、当归、
生地、防风、薄荷。湿热∶神芎丸。风∶川芎茶调散。
凉血
实者,犀角地黄汤加芩、连、荆穗、石膏、柴胡。虚者,四物加黄连、生地黄 、草荆穗、枳实。
清气
实者,凉膈。虚者,清心莲子饮,局方定志丸∶茯菟 人参(各三两) 远志 菖蒲(各二两) 蜜丸,辰砂为衣。
针
丝竹空、上星、百会、攒竹宣泄。痛者,风池、合谷。
导痰行气
二陈加枳壳、川芎、仙术、石膏、荆芥。
泻肝
泻青丸、羊肝丸(白羊肝一具,黄连末。)
养阳
东垣神效黄 汤。
滋阴
地黄丸。二者兼治,东垣滋阴地黄丸。
消翳膜方 甘菊 川椒 木贼 蒺藜子 密蒙花 蛇蜕 蝉蜕 川芎 蔓荆子 荆芥穗 石燕 黄 连薄荷叶 枳实 栝蒌根 羌活 当归 甘草上为末,蜜丸含化。
灸
大寒犯脑,连及目疼,或风湿相搏,风邪,皆可用。有翳取二间、合谷。
宣
痰实气郁,宜吐之,然后用药。
下
热胜气郁,承气汤。血实,玉烛散。
洗
汤泡散∶黄连、杏仁、当归、防风。
点药
末子用炉甘石,不拘多少,淬后为极细末点。先用童便淬,后用黄连汁淬之。
熊胆膏∶ 黄连 黄柏(各三两) 蕤仁(一钱,去油) 先将三味煎浓汁,滤过入后药 熊胆(一钱) 硼砂(半钱) 牛黄(半钱) 脑子(四钱) 蜜(四两,和净水熬) <目录><篇名>泻痢属性:气虚兼寒热,食积、风邪、惊邪、热湿,阳气下陷,痰积。当分治,泻轻痢重。
升散
胃风汤、防风芍药汤、神术散、苍术防风汤、败毒散皆可汗之。
攻里
湿热用导水丸,兼郁承气汤、和中丸。积滞用圣饼子、脾积丸。冷积局方苏感 丸。下后用药调理。痢初得者,必用下,通因通用。湿热甚者,宣明玄青膏。
和气
后重窘迫用木香槟榔。白属气,赤白者气血受病,赤黑相兼属湿热,青绿杂风 与火湿。
凉血
下血者当凉血,归、 。赤属血,《保命集》四物加槐花、黄连、米壳。
温
脉沉弱而腹痛,用姜附加对五苓、理中丸、机要浆水散。色青者,寒兼风。
升提
阳气下陷,升阳益胃加桔梗,醋沃南星。用一叶梅外贴极效,起泡便止。
收敛
实肠散、桃花汤、养脏汤、严氏乌梅丸、元戎乌梅散,如米壳、榴皮、龙骨之 类。
胜湿
平胃散、,曲芎丸之类。老人奉养太过,饮食伤脾,为脾泄,机要白术芍药 汤、茯苓汤。湿胜,仙术炒用。
渗泄
阴阳不分,淡以渗之,五苓、猪苓之类。或单用薏苡实炒为末服之。
补
初不可便补。气虚者补中益气。血虚神弱,人参、白术、当归、川芎、炒芍药、
茯苓,少加黄连之类。钱氏白术散、十全大补汤。
劫
泻痢,脉沉伏细弱下陷者,用来复丹、灵砂丹以劫之。
清暑
中暑 而脉虚者,香薷散、桂苓甘露、清暑益气汤。
灸
陷下则灸之。脾俞、关元、肾俞、复溜、腹哀、长强、太溪、大肠俞、三里、气 舍、中脘。
解热
外热者先退热,柴、芩、连。内热者香连丸、芍药柏皮丸、黄连阿胶丸。噤口 者解毒。
分利
胃苓汤,与淡渗同五苓。或独用 香散。
外贴
以一叶梅于印堂贴之。
宣
有痰饮在膈上,气不能降,以致大肠不能收敛而泻利。痰在肺中,宣大肠之不固 也,宜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