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10-杂病治例-第3页

,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各经主治药
肝(川芎) 心(细辛) 脾(升麻) 肺(防风) 肾(独活) 胃(升麻) 大 肠(白芷) 小肠( 本) 三焦(黄 ) 膀胱(羌活) 心包络(川芎) <目录><篇名>火属性:凡气有余便是火,不足者便是气。阴虚火动难治。
发汗
火郁在何经络,当发散。
降散
轻则可降,小便降火急速,益元散、八正散之类。
升发
重则从其气而升之,升阳泻火汤例。

实者下之,解毒、凉膈、调胃皆可用。

火急甚,必缓之。生甘草兼缓兼泻。看虚实,分正、从法。
正治
人壮气实,火盛颠狂者,可用正治。或硝水冰饮之,凉膈、解毒之类。
从治
人虚火盛或狂者,用姜汁汤调辰砂益元散与之。若投以冰凉凉药立死。如左金 丸治肝火黄连(一两),茱萸(一两),逆而从之治也。
滋阴壮水
补阴即火自降,炒黄柏、地黄之类。
镇坠
紫雪、珍珠、琥珀、犀角、云母、朱砂、石膏之类。轻者安神丸。

各经主治药
肝(气,柴胡,血,黄芩) 心(气,麦门冬;血,黄连) 脾(气,白芍 ;血,生地) 肺(气,石膏;血,栀子) 肾(气,知母;血,黄柏) 胆(气,连翘;血,柴 胡) 胃(气,葛;血,大黄) 三焦(气,连翘;血,地骨皮) 膀胱(气,滑石;血,黄柏) 大肠(气,连翘;血,大黄) 小肠(气,赤茯;血,木通) 包络(气,麦门冬;血,牡丹 皮) <目录><篇名>暑属性:热伤气。火极阴虚。注暑,暑风,热极也。 是阳症,暑是阴证。脉沉弱者,切不可用寒凉

阴虚元气不足者,清暑益气汤。阳虚,补中益气汤。挟痰加半夏,或生脉散。

挟火兼痰实者,可用吐法。暑风多痰。
清热
天水、白虎皆可用。热闷,辰砂、五苓。脉弦实,黄连、香薷。有痰。消暑丸。
清神
香薷、天水、东垣清暑益气汤加石膏。
清燥
湿热相合,而刑庚金,阳明病在下,东垣清燥汤方、消暑丸至妙,夏月不可无
分利
热甚,自汗而渴,便涩者,五苓分利之,桂苓甘露饮。

吐泻,脉沉微甚者,可用附子、大顺散、香薷丸、桂苓丸、水浸丹。伏热伤冷,
缩脾饮,冷香饮子。
泻火
黄连解毒汤、神芎丸。

治伏暑泄泻,身热脉弱,宜来复丹。
<目录><篇名>湿属性:风湿、湿热、湿痰、湿肿、湿痹。
发汗
羌活、仙术之类。
分利渗泄
五苓加羌活。

羌活胜湿汤、平胃之类。
解肌实表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金柜黄 防己汤。

气实邪胜者,神佑、导火、舟车等丸。气虚者,桑白皮、茯苓、人参、葶苈、木 香之类。
各经主治药
肝(白术) 脾 肺 肾(泽泻) 胃(白术) 小肠(车前) 三焦(陈皮) 膀胱(茵陈) 大 肠(秦芤) 心包络(茗) <目录><篇名>燥属性:有痰实、血少、风邪、火热、消渴,皆为燥。
降火
白虎、益元、清神、疏风、麻仁丸。
益血滋阴
血少阴虚者,四物加炒柏、桃仁之类。
清金
肺热身燥,宜清金降火。
润肠
手阳明燥实,宜与麻仁丸脾约。

痰实,宜滚痰丸、利膈丸或三乙承气、柴胡饮子。

风热之邪,脉盛气实,防风通圣散。

老人便燥涩,黄 、陈皮,麻仁汤。
各经主治药
肝(当归) 心(麦门冬) 脾(麻仁) 肺(杏仁) 肾(柏子仁) 大肠(硝石) 小肠(茴香) 三焦(山药) 膀胱(茴香) 心包络(桃仁) <目录><篇名>寒属性:表恶寒者温之,内中者劫之。表证见伤寒例。
正治
主乎温散,桂枝、四逆辈。甚者,三建霹雳散。有卒中天地之寒,口伤生冷之 物。
从治
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冷冻饮料。经曰从而逆之。
反攻
蜜煎乌头之类。

阴寒及下陷脉绝者,宜灸之。

寒郁作痛,灰包熨之。

气虚中寒,脉沉迟弱,于补中益气加桂,甚者加附子。

寒积怫郁作痛,桂枝大黄汤,逆而从之。

寒气结搏,附子类。温热而不回者,用金液丹、二气丹,壮益阳气。
各经主治药
肝(气,吴茱萸;血,当归) 心(气,桂心;血,同上) 脾(气,吴茱萸;血,同上) 肺( 气,麻黄;血,干姜) 肾(气,细辛;血,附子) 胆(气,生姜,血,川芎) 大肠(气,白 芷;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