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5-本经逢原-第19页

卷一\山草部<篇名>防风内容:甘辛温,无毒。叉头者令人烦喘,叉尾者发人痼疾。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
\x发明\x 防风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兼通足太阳,治风去湿之仙 药,以风能胜湿也。其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等病,其性上行,故治上盛风邪,泻肺实 喘满,及周身痹痛,四肢挛急,目盲无所见,风眼冷泪,总不出《本经》主治也。防风治一 身尽痛,乃卒伍卑贱之职,随所引而至,风药中润剂也。若补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盖于土 中泻水也。凡脊痛项强不可回顾,腰似折,项似拔者,乃手足太阳证,正当用之。凡疮在胸 膈以上者,虽无手足太阳证,亦当用防风,为能散结去上部风热也。《经验方》治妇人风入 胞门,崩中不止,独圣散用一味防风,面糊酒调丸服。然惟血色清稀,而脉浮弦者为宜。如 血色浓赤,脉来数者,又属一味子芩丸证,不可混也。惟肺虚有汗喘乏,及气升作呕,火升 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者勿服。妇人产后血虚发痉,婴儿泻后脾虚发搐,咸为切禁。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独活内容:辛苦微温,无毒。香而紫黑者真。
《本经》主风寒所击,金疮止痛,奔豚痫痉,女子疝瘕。
\x发明\x 独活不摇风而治风,浮萍不沉水而治水,因其所胜而为制也。《本经》治金疮为 风寒所击而痛,及贲豚痫痉,女子疝瘕,皆邪气内贼之候。独活生益州,较羌活其气稍细。
升中有降,能通达周身,而散风胜湿。与细辛同用治厥阴头痛目眩,又足少阴经伏风头痛,
两足湿痹不能动止者,非此不治。甄权以独活治诸风湿冷、奔喘逆气,皮肤苦痒,手足挛痛 ,劳损风毒,齿痛,皆风湿相搏之病也。但气血虚而遍身痛,及阴虚下体痿弱者禁用。南方 无刚猛之风,一切虚风类中,咸非独活所宜。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羌活内容:苦辛温,无毒。香而色紫者良。
\x发明\x 羌活生于羌胡雍州,陇西西川皆有之。治足太阳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头痛,肢 节痛,目赤,肤痒,乃却乱反正之主帅。督脉为病,脊强而厥者,非此不能除。甄权以羌活 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手足不遂,口面 斜, 痹血癞,皆风中血脉之病也。苏恭曰∶ 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 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 ,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但内伤元气,血虚头痛及遍身肢节痛,皆非所 宜。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升麻内容:甘苦平,无毒。忌见火。解莨菪毒。
《本经》辟温疫瘴气,邪气蛊毒,入口皆吐出,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 诸毒,咽痛,口疮。
\x发明\x 升麻能引清气右升,足阳明本药也。《本经》治疫瘴蛊毒,取性升上行也。治 中恶腹痛,取开发胃气也。治喉痛口疮者,取升散少阳、阳明火热也。同葛根则发散阳明风 邪。同柴胡则升提胃中清气,引甘温之药上升,故元气下陷者,用此于阴中升阳,以缓带脉 之缩急。凡胃虚伤冷郁遏阳气于脾土,宜升麻、葛根以升散其火郁。故补脾胃药非此引用不 效,脾痹非此不除。升麻葛根汤乃阳明发散药,若初病太阳便服之,发动其邪,必传阳明,
反成其害也。又升麻葛根能发痘,惟初发热时可用,见点后忌服,为其气升发动热毒于上,
为害莫测,而麻疹尤为切禁,误投喘满立至。按∶升麻属阳性升,力能扶助阳气,捍御阴邪 ,故于淋带泻痢脱肛方用之,取其升举清阳于上也。古方治噤口痢,用醋炒升麻,引人参、
莲肉扶胃进食,大有神效。凡上盛下虚,吐血衄血,咳嗽多痰,阴虚火动,气逆呕吐,怔忡 癫狂诸证,皆在所禁。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苦参内容:苦寒,无毒。反藜芦。
《本经》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瘅,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 泪。
\x发明\x 苦参、黄 之苦寒下降,皆能益肾,盖取其苦燥湿寒除热也。热生风,湿生虫,
故又能治风杀虫。惟肾水烁而相火胜者宜之。若脾胃虚而饮食减少,肝肾虚而火衰精冷,及 年高之人不可用也。久服苦参多致腰重,因其性降而不升也。观《本经》主治皆湿热为患之 病,详补中当是补阴之误,以其能除湿热,湿热去而阴自复,目自明矣。然惟湿热者宜之。
沈存中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此因病齿痛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后施 昭先亦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重,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或云∶苦参既能补阴明目,
何久服反病腰重乎,殊不知苦寒之性直入心肾,内有湿热者,足以当之。始得之,则有辅阴 祛邪之力,清热明目之功,湿热既去而又服之,必致苦寒伤肾,腰重脚弱在所不免,理固然 也,何疑之有。
<目录>卷一\山草部<篇名>白藓皮内容:\x一名白羊鲜\x 苦咸寒,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