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3-望诊遵经-第39页

中不和。懈惰 者。肾虚而胃不实。身偏不举者。病在分腠之间。指偏不用者。病在经络之内。不可转侧者。足少阳之实。不 能动摇者。足少阴之虚。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之容。不能自收持者。阴阳二维之病。尻以代头。脊以代 踵者。肾痹之证。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者。胃实之形。难以屈伸者。风湿在于骨节。难以俯仰者。水气在于腹 中。不能俯者病在阳。不能仰者病在阴。项不可以俯仰者。足太阳之脉。腰不可以俯仰者。足少阳之经。腰 不可以行走。项不可顾者。少阳之厥。腰不可以俯仰。项不可顾者。阳明之厥。脊痛腰重。形体不可翻身反 覆者。胃绝。毛悴色夭。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志伤。此皆病患之态也。而言其态者。或在实义之中。或在虚 神之内。或见于坐卧动作之际。或着于皮肉筋骨之间。善诊者。合五官之状貌。参四体之形容。精乎灵素 二书。熟乎轩岐四诊。庶可豁然贯通焉。内训曰。仪式刑之。齐之则圣。下之则贤。否亦不失于从善。诚哉。有 智妇人。胜于男子。
<目录>卷下<篇名>形容望法大纲属性:盖闻人之生。气之聚也。形者生之舍。气者生之元。形无气则坏。气无形则散。形气也者。相须而不可离者 也。设有偏胜。体态异焉。总而言之。其要有八。曰动、曰静、曰强、曰弱、曰俯、曰仰、曰屈、曰伸。八法交参。则 虽行住坐卧之际。作止语默之间。不外乎此。诊之之法。以表里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为在表。静者、弱者、
俯者、屈者、为在里。是容貌表里之分也。以阴阳言。则动者、强者、仰者、伸者、皆属阳。静者、弱者、俯者、屈者、
皆属阴。是容貌阴阳之分也。以寒热分之。则在表属阳者多热。在里属阴者多寒。是容貌寒热之分也。以虚实 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容貌虚实之分也。然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八者合观。将 动静中各有俯仰。强弱中各有屈伸。而变化无穷。则就动静强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观。将表里中各有寒 热。阴阳中各有虚实。而变化亦无穷。且夫动静交相养也。强弱交相济也。俯仰屈伸。交相为用也。得其中。
则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则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无定体。病不易言。盖天有寒暑。人有阴阳。
体有劳逸。年有老少。寒则多屈。热则多伸。阴则多俯。阳则多仰。劳则多强。逸则多弱。少则多动。老则多静。
而况老少劳逸阴阳寒暑。又皆有动静强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则天之于寒暑也。人之于阴阳也。
体之于劳逸也。年之于老少也。四者。果能随时以处中。方可因证而知病。不然。将以常为变。以变为常。未 识厥中。焉知允执。其不颠倒也者几希。
<目录>卷下<篇名>行止动静提纲属性:人身一太极也。太极一阴阳也。诊法之分动静。犹太极之分阴阳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犹人身之 动属乎阳。静属乎阴也。动以行言。静以止言。行有迟速。止有屈伸。犹太极之分两仪。两仪之分四象也。由 是而刚柔得位。动静有常。论阴阳则无咎。论身体则无病矣。然而阴阳有偏胜之时。身体有违和之日。故 圣人测阴阳于气候。验病症于形容。就行而言。则速为阳。迟为阴。行之速者。阳之阳。行之迟者。阳之阴。就 止而言。则伸为阳。屈为阴。止之伸者。阴之阳。止之屈者。阴之阴。阴阳之要。有表里焉。有脏腑焉。阳入之阴 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以寒热分之。则阳多热。阴多寒。以虚实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
阳经之病。实则见其弃衣而走。虚则见其身重难行。阴经之病。实则见其坐而欲起。虚则见其卧而卷身。
阳主乎动。行之速者。阳有余。行之迟者。阳不足。阴主乎静。止之伸者。阴有余。止之屈者。阴不足。欲动而不 能动者。其病在阳。欲静而不能静者。其病在阴。乍静乍乱。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者。阴阳离散。时动时静。容 止可观。进退可度者。血气调匀。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化而 裁之。推而行之。可谓知阴阳矣。
<目录>卷下<篇名>诊坐望法提纲属性:尝思观形容者。非但欲诊之于行。抑且欲诊之于坐。苟能心领神会。虽一动一静。莫不有昭着者焉。间尝 验之于病。见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护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脚。坐而掉两手。
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于古。则谓坐而仰者肺实。实则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虚。虚 则伏而短气。叉手冒心者。汗后血虚。以手护腹者。里实心痛。其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之貌。坐而掉两手者。
烦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则气逆者。咳嗽肺胀。但眠不耐坐。坐则昏沉者。血夺气虚。其他坐不能起者。阴 经之证。立不能坐者。阳病之征。坐而欲起者。阴气实。坐不欲起者。阳气虚。转侧不能者。痿痹之状。坐卧不 定者。烦躁之形。是皆显而易见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体而辨之。其坐卧之间。形容之变。竟有难于 言传者矣。是篇举其一隅。导夫先路。至若听声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