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3-望诊遵经-第37页

者石淋。溺有余沥者。气淋。病淋者。频欲小便。痛涩滴沥。欲去不去。欲 止不止也。白淫者。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也。是皆诊溺之法也。由是观之。遗闭者。虚实 之征也。清浊者。表里之征也。赤白者。寒热之征也。短长者。邪正之征也。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交推。则虚实 表里寒热邪正之变可知。虚实表里寒热邪正交推。则遗闭清浊赤白短长之变可知。他如淋浊消疸诸 证。亦举此而措之耳。
<目录>卷下<篇名>月经诊法提纲属性:素问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 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盖天癸者。女子之精。月事者。女子之血。谓血为月事者。以事应月也。谓血为月经 者。以月为常也。后人谓先期而至者为热。后期而至者为寒。其实先期有虚实。后期亦有虚实。故先不可 偏用寒。后不可偏用热。而况有先后不定。通闭无常者乎。况有避年居季。逆行暗行。盛胎漏胎者乎。然则 就形色而诊者。是或一道也。诊之之法。诸书以为根据期消长为安。血红不结为正。来去失时为弱。色杂而 凝为病。浓而多者血盛。淡而少者血衰。赤而紫者属热。淡而红者属虚。陷经漏下。黑不解者。治用胶姜。以 其下寒也。行经暴下。血去多者。则为夺血。以其中虚也。鲜紫而成块成条者。多由血热。黑败而或散或抟 者。必属虚寒。成块者气之滞。疼痛者血之凝。行后作痛者为虚。将行作痛者为实。非时血下。淋沥不止者。
谓之漏下。忽然暴下。倾注不断者。谓之崩中。至若如屋漏水。如豆汁水者。前人谓其病气实。而属于湿。吾 直以为形气虚。而感于寒。然必参之脉证。合之形容。以辨其虚实。而判其寒热焉。若夫五崩之诊。王氏脉 经以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 血。释之者 曰。五色带下。伤肝则青如泥色。伤心则赤如红津。伤肺则白如鼻涕。伤脾则黄如烂瓜。伤肾则黑如 血。
五色各应五脏。五脏俱虚。五色并下。是皆血之为病也。愚谓带之为病属乎任。经之为病属乎冲。而经色 之分。又当以红紫辨寒热。浓淡分虚实。鲜败分新久。六法合观。则红紫浓淡鲜败之变。皆可交推以解。而 其寒热虚实新久之变。亦可错综而知。第色虽属望。而理不容观。其将因问而得欤。医为司命。尚其毋忽。
<目录>卷下<篇名>形体周身部位属性:窃闻人之生也。藉五行而化育。仗四大以成形。是故灵素视形容。观体态。内则以脏分五行。外则以形合 五脏。如肺合皮。脾合肉。心合脉。肝合筋。肾合骨。皮者肺之部。肉者脾之部。脉者心之部。筋者肝之部。骨者 肾之部。皆以形体分脏腑也。然脏腑之经络。营运于形体。则形体之部位。又当分脏腑之经络。谨按灵枢 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 其端。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上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 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 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 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脾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
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脾足太阴 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 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 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 内 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小肠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上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 外后 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 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 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 下挟脊。贯臀入 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