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303-望诊遵经-第17页

目之法。当遵圣人诊目之法。若附会圣人之法以立法。则附会圣人之法即非法。然则求眼科之 法者。其知所以法乎。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形容提纲属性:诊目形容之法。相士观人贤否。宜识其常。医家论病吉凶。当明其变。用是考古参今。删繁就简。约而言之。
其大纲有四。以形象察气质。以开阖分阴阳。以目睑辨虚实。以眼珠决死生。四者既明。而合之气色。参之 病情。庶乎其可见矣。以形象言之。目者。肝之外候也。目大者肝大。目小者肝小。目深者肝坚。目露者肝脆。
目高者肝高。目下者肝下。目偏倾者肝偏倾。目端正者肝端正。此形象之变。气质之常也。以开阖言之。
目者。阳证也。瞑目者。阴证也。目不合者。气留于阳。目不开者。气留于阴。目纲筋急而不合者。太阳阳明之 筋寒。目纲筋纵而不开者。太阳阳明之筋热。目圆者阳气绝。目小者阴气亡。口眼 斜者。阳明中风。口目 动作者。阳明将绝。昏睡露睛者。阴阳俱不足也。此开阖之变。阴阳之分也。以目睑言之。上睑属脾。下睑属 胃。睑动迟者脾动迟。睑动速者脾动速。上睑气壅者。脾衰于内。下睑微肿者。水聚于中。目胞肿痛者邪气 实。目眶陷下者正气虚。此目睑之变。虚实之辨也。以眼珠言之。目肿胀者为实。目陷下者为虚。上视者太 阳不足。下视者宗气亏虚。斜视者。少阳已绝。直视者。少阴已终。目转目运者。阴经之绝证。目HT 戴眼者。阳 经之死候也。此眼珠之变。死生之异也。盖察目之形容者。所以辨其脏腑经络也。观目之气色者。所以辨 其寒热虚实也。合形容气色以观之。参声音脉症以辨之。分其脏腑经络。以审其寒热虚实。庶乎知病之 所。而无泛治之虞。不则寒热虚实虽明。而脏腑经络未达。其犹风马牛不相及欤。
<目录>卷下<篇名>眼目气色提纲属性:凡诊眼目。既察形容。当观气色。夫目者心之符。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也。华色者。其荣也。论疾诊尺篇 曰。目赤色。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此以目色分五脏也。由是而 观。有明暗之辨焉。有清浊之分焉。有浅深之异焉。明则神气充足。暗则神气亏虚。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 阴。浅深者。言乎其虚实也。合而论之。则深而清明者为太过。浅而浊暗者为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 病在内。察其气色而言脏腑。察其脏腑而言病症。明暗者言其光彩。清浊者论其气色。气色淡者谓之浅。
气色浓者谓之深也。以寒热言之。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以证候言之。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 寒。其声色臭味情志变动。与夫部位之生克。色病之从违。皆可以面部相应之法。比例而推也。然面目相 应者。固可同断。面目不应者。亦可合观。盖应者其常。不应者其变。知其所以变。则知其所以病矣。经曰。精 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 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由此观之。则目色之欲清明。不欲浊暗。益可见矣。
夫清明者。神之着。灵动者。神之用。得神则生。失神则死。神也者。心之精爽也。左传云。心之精爽。是谓魂魄。
魂魄去之。何以能久。其是之谓乎。(地苍。朝鲜本作地炭。见东医宝鉴。)
<目录>卷下<篇名>睑色望法提纲属性:既述睑之形容。当观睑之气色。夫睑者。眼弦也。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小 在外为阳。大 在内 为阴。察其色之所见。以言其病之所在。脾胃之候也。脉经云。脾之候在睑。以气色言之。青属木。赤属火。黄 属土。白属金。黑属水。此脏腑五行之分也。察其泽夭。以知成败。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清浊。以知阴阳。
察其微甚。以知虚实。察其散抟。以知远近。浮清为外。沉浊为内。视气色而言脏腑。审脏腑而言病症。参之 以五色相应之理。其常变可推也。参之以五行生克之理。其顺逆可推也。合气色部位而参之。其相乘之 理。又可推也。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皆可比例以相参也。析而观之。合而断之。变化无穷矣。圣人之 法。所操者约。所及者广。五官气色。皆当作如是观也。然经言五色决于明堂。又当参伍以通其变焉。合四 诊而察之。庶乎其可矣。
<目录>卷下<篇名>面目望法相参属性:察目之法。形色既可参观。面目亦当合论。经曰。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赤。面黄目青。面黄目白。面黄目 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者。皆死也。盖不死者。以其有黄色也。死者。以其 面无黄色。目亦无黄色也。夫黄者。土色也。犹脉之胃气也。故凡病患。准头印堂年寿及目睑。有黄气明润 者。皆为欲愈之候。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云。病患面目俱等者不死。病患面黄目青者不死。青如草滋死。
病患面黄目赤者不死。赤如 血死。病患面黄目白者不死。白如枯骨死。病患面黄目黑者不死。黑如 死。病患面黑目青者不死。病患面青目白者死。病患面黑目白者不死。病患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