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强弱俯仰屈伸八者合观。将表里中各有寒
热。阴阳中各有虚实。而变化亦无穷。且夫动静交相养也。强弱交相济也。俯仰屈伸。交相为用也。得其中。
则之八者。皆不可言病。不得其中。则之八者。皆可言病。然而中无定体。病不易言。盖天有寒暑。人有阴阳。
体有劳逸。年有老少。寒则多屈。热则多伸。阴则多俯。阳则多仰。劳则多强。逸则多弱。少则多动。老则多静。
而况老少劳逸阴阳寒暑。又皆有动静强弱之殊。俯仰屈伸之辨乎。然则天之于寒暑也。人之于阴阳也。
体之于劳逸也。年之于老少也。四者。果能随时以处中。方可因证而知病。不然。将以常为变。以变为常。未
识厥中。焉知允执。其不颠倒也者几希。



<目录>卷下

<篇名>行止动静提纲

属性:人身一太极也。太极一阴阳也。诊法之分动静。犹太极之分阴阳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犹人身之
动属乎阳。静属乎阴也。动以行言。静以止言。行有迟速。止有屈伸。犹太极之分两仪。两仪之分四象也。由
是而刚柔得位。动静有常。论阴阳则无咎。论身体则无病矣。然而阴阳有偏胜之时。身体有违和之日。故
圣人测阴阳于气候。验病症于形容。就行而言。则速为阳。迟为阴。行之速者。阳之阳。行之迟者。阳之阴。就
止而言。则伸为阳。屈为阴。止之伸者。阴之阳。止之屈者。阴之阴。阴阳之要。有表里焉。有脏腑焉。阳入之阴
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以寒热分之。则阳多热。阴多寒。以虚实分之。则阳道实。阴道虚。
阳经之病。实则见其弃衣而走。虚则见其身重难行。阴经之病。实则见其坐而欲起。虚则见其卧而卷身。
阳主乎动。行之速者。阳有余。行之迟者。阳不足。阴主乎静。止之伸者。阴有余。止之屈者。阴不足。欲动而不
能动者。其病在阳。欲静而不能静者。其病在阴。乍静乍乱。水浆不入。形体不仁者。阴阳离散。时动时静。容
止可观。进退可度者。血气调匀。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化而
裁之。推而行之。可谓知阴阳矣。



<目录>卷下

<篇名>诊坐望法提纲

属性:尝思观形容者。非但欲诊之于行。抑且欲诊之于坐。苟能心领神会。虽一动一静。莫不有昭着者焉。间尝
验之于病。见有坐而仰者。坐而伏者。坐而叉手冒心者。坐而以手护腹者。以及坐而下一脚。坐而掉两手。
或坐而不得眠。或眠而不得坐者。由是稽之于古。则谓坐而仰者肺实。实则胸盈仰息。坐而伏者肺虚。虚
则伏而短气。叉手冒心者。汗后血虚。以手护腹者。里实心痛。其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之貌。坐而掉两手者。
烦躁之容。但坐不得眠。眠则气逆者。咳嗽肺胀。但眠不耐坐。坐则昏沉者。血夺气虚。其他坐不能起者。阴
经之证。立不能坐者。阳病之征。坐而欲起者。阴气实。坐不欲起者。阳气虚。转侧不能者。痿痹之状。坐卧不
定者。烦躁之形。是皆显而易见者也。然合五官而察之。合五体而辨之。其坐卧之间。形容之变。竟有难于
言传者矣。是篇举其一隅。导夫先路。至若听声写形。尚有待于来者。



<目录>卷下

<篇名>诊卧望法提纲

属性:在昔圣贤之于望也。不惟欲观其行止。抑且欲省其衷怀。故虽寤寐之间。鉴察之下。亦有诊法存焉。盖尝
以是论之。卧之状。有多睡者。无睡者。但欲寐者。不得眠者。转侧不能者。起卧不安者。其形又有仰伏舒卷
之殊。内外左右之异。稽之于古。以为多睡者脾虚。无睡者胃实。但欲寐者。少阴之证。不得眠者。阳明之征。
转侧不能者。风湿相搏。起卧不安者。腹满心烦。卧不得安者。胃中不和。坐不得卧者。肺中气逆。其睡而仰
者属乎阳。睡而伏者属乎阴。不得正偃者。胃不和而肺气实。但欲伏眠者。腹中痛而肝气虚。仰而舒足者。
小肠之证。仰而卷足者。肾脏之征。舒为阳。卷为阴。舒而不欲卷者。阳经实热。卷而不欲舒者。阴经虚寒。睡
向内者属阴。是热已去而正虚。睡向外者属阳。是热未去而邪实。腰痛左卧。卷左足而痛减者。病在左肾。
右卧。卷右足而痛减者。病在右肾。痛在肝者。属左胁。故左着床则更痛。痛在脾者。属右 。故右着床则更
痛。病在肺之左者。宜于左。病在肺之右者。宜于右。其肺痈生于左者。右卧则更痛。生于右者。左卧则更痛。
其水病。左半着床。则左半身愈肿。右半着床。则右半身愈肿。此皆卧诊之大略也。合形状而观之。不有可
见者乎。若夫因脉证而异。因气色而异。又当参之四诊。辨其三因。庶乎标本明而虚实判。不至以不平平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