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头痛。皱其眉者。心忧。头项强直者。邪气实。头垂倾欹者。正气虚。头独动摇者。风也。更
有心绝之证。头难回顾者。寒也。亦属阳明之经。此察头容之纲领也。夫如是。视上下以辨其经络。审左右
以究其逆从。合之五官。参之四诊。而形容之变。病症之殊。皆可识常通变矣。至于妊娠四月。欲知男女。遣
妊娠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亦想当然耳。



<目录>卷下

<篇名>面形分属五脏

属性:尝思诊面之法。非特明堂五色。面貌五官。可分五脏也。其面形亦有可分者二。一则因形层以分之。如肝
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筋者肝之部。脉者心之部。肉者脾之部。皮者肺之部。骨者肾之部。推
而论之。皮有浓薄泽夭。肉有肥瘦消长。脉有小大迟数。筋有粗细缓急。骨有大小坚脆。太过者为有余。不
及者为不足。皆可辨其盛衰虚实焉。此形层之分也。一则因经络以分之。如督脉自背中行而上头至鼻。
任脉自腹中行而上颐循面。冲脉荣于唇口。跷脉会于睛明。听宫颧 之分。手太阳也。眉冲五处之分。足
太阳也。迎香禾 之分。手阳明也。颊车巨 之分。足阳明也。耳门和 之分。手少阳也。前关听会之分。足
少阳也。推而论之。肿起者为实。陷下者为虚。肿起为太过。其病在外。陷下为不及。其病在内。此经络之分
也。由是触类旁通。即一指之小。四体之大。其形层经络。无不皆然。至若因证言病。如诸书所谓大头瘟。两
目鼻面肿者。阳明。耳前后并额角肿者。少阳。脑后项下肿起者。太阳。面肿曰风。面目肿大。时热。脉沉滑。中
有水气。曰风水。面浮肿。气逆多涕唾。曰咳上气。面浮肿。息肩。脉浮大。曰不治。短气面肿。鼻不闻香。咳嗽唾
痰。两胁胀痛。喘息不定。曰肺劳。面目浮肿。曰阳虚胃冷。面目浮肿至项。曰阳虚气结。病患营卫竭绝。面浮
肿。曰死。面肿色苍黑。曰死。咳嗽羸瘦。脉坚大。曰死。咳嗽脱形发热。脉小坚急。曰死。肌瘦下脱。形热不去。曰
死。两腮消瘦缩入。曰胃虚肉绝。外此而痘疹、痈疽、疠风、时疫。其病在头面者。皆可按部位。分经络。合之面
容。参之面色。以辨其同异。而判其吉凶也。然其中肿起为实。浮肿为虚。何也。盖形之聚散不同。色之泽夭
亦异。实者邪气实。虚者正气虚。肿而属虚者。邪气实而正气虚也。推之于痘疹痈疽。其义一也。



<目录>卷下

<篇名>面容分属五脏

属性:诊面之法。有形焉。有容焉。分而言之。则理明。合而诊之。则病着。夫形也者。言乎其体也。容也者。言乎其态
也。以形为体。以态为用。而五脏之分。五志之辨。可由是而察焉。何者。怒则厉然而目张。喜则油然而颐解。
思则妪然而睑定。悲则瞿然而泣出。恐则薄然而气下。怒者肝之容。喜者心之容。思者脾之容。悲者肺之
容。恐者肾之容。此面容五脏之分也。怒则气逆。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此五脏之分。五
志之病也。由是而观。有太过。有不及。太过者。病在外。不及者。病在内。太过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
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然此就太过不及而言。又当随时以处中焉。中庸云。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盖中者无所偏倚。和者无所乖戾。当喜怒而喜怒。当哀乐而哀乐。无
病之容也。其或发而不中。则有偏倚。发而失节。即有乖戾。故经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盖以五志之变。合五行而推也。善诊者。观察病患之态。推而极之。补其偏。救其弊。则失中者中。而
违和者和矣。



<目录>卷下

<篇名>诊腹望法提纲

属性:尝观铜人内景诸图。脐在腹中。胃居脐上。肠居脐下。其中行直行者。任脉也。次于任脉者。足少阴。次于少
阴者。足阳明。阳明之旁。足厥阴也。厥阴之旁。足太阴也。若少阳则行于侧。太阳则行于背矣。然其分属脏
腑者。又与脉行异。如胸膈之上。心肺之部也。胁肋之间。肝胆之部也。脐上属胃。脐下属肠。大腹属太阴。脐
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冲任在于中央。肾部主乎季胁。以及左胁属肝。右 属脾。皆诊家所宜究心者。由
是而观。则上下左右不同。前后中外亦异。按其经络。分其部位。而病症之殊。治疗之辨。亦有确可凭者。如
腹大支满。或上肢两胁者。属胃。胁下胀痛。善太息。口苦者。属胆。腹气满。少腹尤坚者。属三焦。少腹偏肿而
痛者。属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