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营气乃满 ,而经脉大盛。
《厥论》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夫酒气盛而剽悍,肾气日衰,阳气独 胜。故手脚为之热也。
《营卫生会篇》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谷未熟而小便独先下者,何也?岐伯曰∶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论勇篇》帝曰∶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
熟谷之液也。其气剽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 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
<目录>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篇名>经义属性:《刺节真邪论》帝曰∶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
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帝曰∶余闻气者,有真气,有 正气,有邪气。何谓真气?岐伯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 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
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 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 为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 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 而不去,则为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余义详本经)
《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如何?岐伯曰∶气虚者,肺 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藏皆如此。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小针解》曰∶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浊气 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 肠胃,故曰浊气在中也。清湿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 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目录>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篇名>经义属性:《寿夭刚柔篇》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 寒伤筋,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脉要精微论》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 汗而寒。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气虚身热,此谓反 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 ,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 ,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 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
寒也。
《宣明五气篇》曰∶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 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五积 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
虚而相并者也。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为五 劳所伤。
《举痛论》帝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 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
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气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 大泄,故气泄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 越,故气耗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 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诸寒气等义详心腹痛门)
《本神篇》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 利。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气虚则厥,
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忧愁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