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98-景岳全书-第269页


<目录>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毒(附虫毒)
<篇名>灸蛊毒法属性:凡灸一切蛊毒,于两足小指尽处,各灸三壮,即有物出。酒中者,随酒出,饮食中者,
随饮食出,屡验。
<目录>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毒(附虫毒)
<篇名>解一切中恶邪鬼崇毒属性:凡卒时中恶垂死者,宜朱砂丸急服之。方在攻阵百三。
凡遭一切鬼崇、鬼疰等毒者,急与八毒赤丸攻之。方在攻阵百四。
凡中恶心腹胀痛,大便不通,及飞尸鬼击等急证,惟《外台》走马汤最捷最妙。方在攻 阵百十三。
<目录>卷之三十五天集·杂证谟\诸毒(附虫毒)
<篇名>治蛊毒方属性:丹砂丸(因二百六十) 雄麝散(因二五九) 万病解毒丹(因二百二) 七宝丸(因二六一)
蜜髓煎(因二六二) 挑生蛊毒简易方(因二六五) 解毒散(因二四四) 归魂散(因二六三)
三因解毒丸(因二百三) 麦面散(因二六四)
<目录>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篇名>经义属性:《本神篇》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详二十九卷,遗精门)
《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生气通天论》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 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勿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 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 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 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四气调神论》曰∶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 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 ,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豪雨数起,
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六元正纪大论》帝曰∶天地之气,盈虚如何?岐伯曰∶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 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 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
《五常政大论》帝曰∶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故其何也 ?岐伯曰∶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大小之异也。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 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 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此腠理开 闭之常,大小之异耳。
《五营运大论》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 乎?曰∶大气举之也。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
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化生也。
《方盛衰论》曰∶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 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
《太阴阳明论》曰∶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目录>卷之三十六天集·杂证谟\诸气<篇名>经义属性:《至真要大论》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 明,何谓也?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曰∶两阴交尽也,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 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 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 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 ;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 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