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不喜凉茶凉水,或息短气促,无力以动之类,皆阳中之阴证
也。凡见此类,但当专顾元气,惟宜独参汤,徐徐与之为最妙。若兼微呕恶寒者,宜加煨姜
与人参等分主之。再其甚者,则养中煎、理中汤、五君子煎,或五福饮、理阴煎之类,皆当
随宜用之。若虚寒之甚,则舍时从证,桂附皆所必用,切不可因暑热之名,而执用寒凉解暑
等剂再伐阳气,则变有不可测也。若夏月于盛暑中,过于劳倦,因而中暑者,其劳倦既已伤
脾,暑热又以伤气,此本内伤大虚之候,当专以调补为先,然后察其有火无火,或有邪无邪
,而兼治如前可也。
一、夏月因暑致病,而医有不知伏阴,误投寒剂,以致吐泻腹痛,或外热内寒,烦躁多
渴,状若伤寒。但察其脉微神困,便是阴盛格阳之证,速宜温药以救其内。
一、夏月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者,当专以内寒为主。有滞者,清其滞;无滞
者,益其气。但温中理脾,脾气既复,而暑无不退也。



<目录>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篇名>论香薷饮

属性:香薷饮乃夏月通用之药饵,常见富贵之家多有备此。令老少时常服之,用以防暑。而不
知人之宜此者少,不宜此者多也。若误用之,必反致疾,何也?盖香薷一物,气香窜而性沉
寒。惟其气窜,所以能通达上下,而去菀蒸之湿热。惟其性寒,所以能解渴除烦,而清搏
结之火邪。然必果属阳脏,果有火邪,果脾胃气强,肥甘过度,而宜寒畏热者,乃足以当之
,且赖其清凉,未必无益。若气本不充,则服之最能损气。火本非实,而服之乃以败阳。凡
素禀阴柔,及年质将半,饮食不健,躯体素弱之辈,不知利害而效尤妄用者,未有不反助伏
阴,损伤胃气,而致为吐泻腹痛,及阴寒危败等证。若加黄连,其寒尤甚,浓朴破气,均非
所宜。用者不可不审。



<目录>卷之十五性集・杂证谟\暑证

<篇名>述古(共六条)

属性:仲景曰∶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
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
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
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
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曰∶太阳中热者, 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中
者,身热疼痛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吐之。太阳
中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丛,手足逆冷,小
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洁古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陈无择曰∶暑热喜归心,心中之,使人噎闷,昏不知人。入肝则眩晕顽痹。入脾则昏睡
不觉,入肺则喘满痿 ,入肾则消渴。凡中 死者,治之切不可用冷,惟宜温养。
道途中无汤,即以热土熨脐中,仍使更溺其土,取以罨于脐上,概可见矣。凡觉中暑,急嚼
生姜一大块,水送下。如已迷闷,嚼大蒜一大瓣,水送下,如不能嚼,水研灌之,立醒。
戴氏曰∶夏月卒倒,不省人事,名曰暑风。
王节斋曰∶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
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痢,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乃因暑而自致之
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治法不同。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
附子大顺散,或附子理中汤加芍药。若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则吐泻霍乱
。故治暑药多宜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医者要识此意。
薛立斋曰∶按东垣先生云∶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
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热无汗,为房室阴寒之气所遏,使周
身阳气不得伸越,以大顺散热药主之。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名曰中热,其病
必苦头痛,躁热恶热,肌热大渴,汗泄懒动,为天热外伤肺气,以苍术白虎汤凉剂主之。
若人元气不足,用前药不应,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
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
若中暑,乃阴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
《内经》舍时从证之良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