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内经》之凡言风者,皆以外感为言,
原非后世之所谓中风也。观《难经》五种伤寒之意可知矣。而丹溪之言,岂得内经之本意乎
?至若东南之人,只是湿痰生热,热生风,此仍述河间热甚之说,而非风等证。岂皆热病?即
云为痰,又岂无寒痰。而何以痰即生热,热即生风也?且非风则已,是风则南北俱有,若云
东南寒少,未必杀人则可,而云风少则不可也。非痰则已,是痰亦南北俱有。若水土之外湿
,东南虽多;而乳酪之内湿,则西北尤多也。虽痰之为物,本为湿动。然脾健则无,脾弱则
有,而脾败则甚。是可见因病所以生痰,非因痰所以生病也。凡治失其本而欲望病愈者,未
之有也。
又丹溪曰∶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与瘀血,宜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
姜汁;在右属痰属气虚,宜二陈汤、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
据丹溪此说,若乎近理,故人多信之,而不知其有不然也。夫人身血气,本不相离,焉
得以左为血病,右为痰气耶?盖丹溪之意,以为肝属木而位左,肝主血也;肺属金而位右,
肺主气也;脾属土而寄位西南,故亦在右,而脾主湿与痰也。然此以五行方位之序,言其理
耳。岂曰西无木,东无金乎?且各经皆有左右,五脏皆有血气。即如胃之大络,乃出于左乳
之下,则脾胃之气亦出于左。又岂左非脾,右非肝,左必血病,右必痰气乎?然则何以辨之?
此惟《内经》以阴阳分血气,以左右言轻重,则至当也。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又
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曰∶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夫阳病
者,即气病也。气本乎阳,而阴邪胜之则病也。阴病者,即血病也,血本乎阴,而阳邪胜之
则病也。从者病轻,男病宜右,女病宜左也。逆者病重,男病畏左,女病畏右也。以此辨之
,而再参以脉色,察其病因,则在气在血,或重或轻,斯得其真矣。若谓左必血病,右必痰
气,则未免非痰治痰,非血治血,而诛伐无过,鲜不误矣。



<目录>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篇名>论真中风

属性:观刘宗浓《玉机微义》云∶余尝居凉州,其地高阜,四时多风少雨,天气常寒,每见中
风或暴死者有之。盖折风燥烈之甚也。时洪武乙亥秋八月,大风起自西北时,甘州城外路死
者数人,余亦始悟《经》谓西北之折风伤人,至病暴死之旨不诬,丹溪之言有所本也。吁!
医之不明运气、地理、造化、病机之微,而欲行通变之法者,难矣哉!
据此一说,是诚风之杀人也。然风气兼温,虽烈未必杀人,惟带寒威则杀人耳。矧以西
北地寒,而塞风起于八月,则寒随风至,寒必彻骨。凡暴露之人,虽曰中风,而不知实中阴
寒之毒也。此在强者固能支持,弱者焉得不死。然亦以所遇之异,故特纪。若此方是真中风
邪,则亦百十年间始或仅遭一二。而此证之不多见者,从可知矣。此外如贼风虚邪之伤人,
则岁岁有之,处处有之,是无非外感之病,未闻有因外感而卒然昏愦致死也。矧今人之所谓
中风者,或于寂然无风之时,或于食饮严密之处,素无外感而忽然运仆,忽然偏废。此其是
风非风,又可知矣。而尽以风治,其能堪哉!



<目录>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篇名>论续命等汤

属性: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
《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此自隋唐以来,则孙氏《
千金方》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川续命、排风等汤,故后世宗之。无不以此为中风主治矣
。夫续命汤以麻黄为君,而以姜、桂并用,本发散外邪之佳方也。至小续命、大续命、西川
续命等汤,则复加黄芩以兼桂、附,虽曰相制,而水火冰炭,道本不同,即有神妙,终非余
之心服者。其他无论,独怪乎河间、东垣、丹溪三子者,既于中风门皆言此病非风矣,而何
于本门皆首列小续命汤,而附以加减之法。曰∶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有汗恶风无热,桂
枝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无汗身凉,附子
续命汤。若此诸法,但用治外感则可,用治内伤则不可。而三子之卷卷不舍者,皆此数方,
又何前后之言不相应耶?再如大秦艽等汤,在《机要》《发明》俱云∶治中风外无六经之形
证,内无便溺之阻隔。如是血弱不能养筋,宜养血而筋自荣,以大秦艽汤,羌活愈风汤主之
。夫秦艽汤虽有补血之药,而寒散之剂居其半。夫既无六经之外邪,而用散何为也?既无阻
隔之火邪,而用寒何为也?寒散既多,又果能养血气而壮筋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