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中。若其邪自外入,而外甚于里者,必当以外为主治,而兼调其内。若其邪因虚袭,而元气不
支者,速宜单顾根本,不可攻邪,但使元阳不败,则强敌亦将自解,其庶几乎有,可望也。此证变
态非常,故不可凿言方治。
按∶门人钱祯曰∶两感者,本表里之同病,似若皆以外感为言也,而实有未必尽然者,正以外
内俱伤,便是两感。今见有少阴先溃于内,而太阳继之于外者,即纵情肆欲之两感也。太阴受伤于
里,而阳明重感于表者,即劳倦竭力,饮食不调之两感也。厥阴气逆于脏,少阳复病于腑者,即七
情不慎,疲筋败血之两感也。人知两感为伤寒,而不知伤寒之两感,内外俱困,病斯剧矣。但伤有
重轻,医有知不知,则死生系之。或谓两感证之不多见者,盖亦见之不广,而义有未达耳。其于治
法,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此言最切此病,诚发人之未发,深足指迷,不可不录。



<目录>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篇名>表里辨(十二)

属性:阳邪在表则表热,阴邪在表则表寒。阳邪在里则里热,阴邪在里则里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而
无定处,则往来寒热。邪在表则心腹不满,邪在里则心腹胀痛。邪在表则呻吟不安,邪在里则躁烦
闷乱。邪在表则能食,邪在里则不能食。不欲食者,邪在于表里之间,未至于不能食也。邪在表则
不烦不呕,邪在里则烦满而呕。凡初见心烦喜呕,及胸膈渐生痞闷者,邪在表方传里也,不可攻下
。凡病本在表,外证悉具,而脉反沉微者,以元阳不足,不能外达也,但当救里,以助阳散寒为上
策。前卷传忠录中有辨,当互阅之。



<目录>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篇名>寒热辨(十三)

属性: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里不热也,宜温散之。邪气在里发热者,里热甚而达于外也,宜清之。
阳不足,则阴气上入阳中而为恶寒,阴胜则寒也,宜温之。阴不足,则阳气陷入阴中而为发热
,阳胜则热也,宜清之。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阴胜则寒,阳胜则热也。盖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邪之
客于表者为寒,邪与阳相争则为寒栗;邪之传于里者为热,邪与阴相争则为热躁;其邪在半表半里
之间者,外与阳争则为
寒,内与阴争则为热,或表或里,或出或入,是以寒热往来,此半表里之证也。故凡寒胜者必多寒,
热胜者必多热,但审其寒热之势,则可知邪气之浅深也。
经曰∶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
仲景曰∶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目录>卷之七须集\伤寒典(上)

<篇名>论汗(十四)

属性:仲景《论》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
烦疼,当发其汗也。
曰∶三阳皆受病,未入于府者,可汗而已。详见前六经证中。
曰∶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者,此当发其汗。按此一证,
虽以太阳经为言,然阳明、少阳日久不解者,亦仍当汗散,但太阳为三阳之表,而主通身之外证,故特举
太阳为言也。
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曰∶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主之。
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邪在表也,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曰∶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主之。
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宜葛根汤主之。
曰∶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痢,葛根汤主之。
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
之。
曰∶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曰∶太阳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证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曰∶病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宜桂枝汤。
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曰∶厥阴证,有下痢,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曰∶下痢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按此以身疼痛者为表证,故当
散之。
曰∶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按∶此证脉虽沉而身反热者,
正乃阴经之表证也,故宜用此温散。
曰∶太阳病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