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属性: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疼、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
是也。盖缘三月属辰土,四月属巳火,五月属午火,火土交旺之候,金水未有不衰,夫金衰不能制木,木动
则生内风,故有眩晕头疼。金为土之子,子虚则盗母气,脾神困顿,故有身倦足软,体热食少。又水衰者,
不能上济乎心,故有频欲呵欠,心烦自汗等证。此皆时令之火为患,非春夏温热之为病也。蔓延失治,必成痨
怯之根,宜以金水相生法治之。如眩晕甚者,加菊花、桑叶;头痛甚者,加佩兰、荷钱;疲倦身热,加潞党、
川斛;心烦多汗,加浮麦、莲子。加减得法,奏效更捷耳。



<目录>卷之四\夏伤于暑大意

<篇名>热病

属性:《金鉴》云∶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乃冬伤正令之微寒,未即病也。倪氏
谓∶交立夏以来,久伏之气,随时令之热而触发,故初病即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而反恶热,脉来洪大
之象,是为热病也。《医通》曰∶邪非外来,故但热而不恶寒,热自内发,故口燥渴而多引饮,其邪既郁为
热,不得复言为寒。合而观之,热病因伏气者了然,然较晚发更发于晚,比诸温更伏于深。初起之时,宜用
清凉透邪法。热势不衰,继用清凉荡热法。倘有恶寒相兼,脉象举取浮紧,是有夏时暴寒所加,寒在外而热在
里,先用辛温解表法,以透其外,外邪得透,再用清凉之剂,以荡其里热也。设无浮紧之脉,又无恶寒之证,
误用辛温之方,耗伤津液者,宜用清热保津法加西洋参、石膏治之。倘或兼之恶风,微微汗出,脉象举
取浮缓,此表有风邪所加,风在外而热在里,当用辛凉解表法,
先解其外也。至于舌苔化燥,谵语昏狂,急用清凉荡热法加紫雪丹治之。发斑者,加黄连、栀子;发疹者,
加荷叶、牛蒡。须知热病最易伤阴,当刻刻保阴为要,辛温劫液之剂,勿浪用也。



<目录>卷之四\夏伤于暑大意

<篇名>霉湿

属性:霉湿之为病,在乎五月也。芒种之后,逢丙入霉,霉与梅通,其时梅熟黄落,乍雨乍晴,天之日下逼,
地之湿上蒸,万物感其气则霉,人感其气则病。以其气从口鼻而入,即犯上中二焦,以致胸痞腹闷,身热有
汗,时欲恶心,右脉极钝之象,舌苔白滑。以上皆霉湿之浊气,壅遏上中气分之证,非香燥之剂,
不能破也。拟以芳香化浊法,俾其气机开畅,则上中之邪,不散而自解也。倘或连朝风雨,人冒之者,即患身
痛腰疼,恶寒发热,此邪由太阳之表,而入于少阴之里,即《内经》所谓雨气通于肾也,宜乎表里两解,拟
以二活同祛法。倘兼腹痛泄泻,再加煨葛、木香治之。
或问曰∶湿土之令,始于大暑,终于白露。今论霉湿在乎芒种之后,夏至节中,斯时相火司令,不论火而
论湿,得非矛盾乎?答曰∶湿土之令,在于夏末秋前,盖按《内经》六气之主政也。然而土寄于四季之末,四
时皆有湿病,总当因时制宜,不必拘于常例。即如春日阳和,夏日炎热,秋日燥烈,冬日温暖,
何湿之有?惟其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为湿病。今专论霉湿在乎五月,
以其乍雨乍晴,湿中有热,热中有湿,与诸湿之病颇异,故列霉湿为一门。



<目录>卷之四

<篇名>拟用诸法

属性:\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清凉涤暑法\x∶(见前)
\x祛暑解毒法\x∶治暑毒烦热赤肿,身如针刺。
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水飞) 粉甘草(五分)
参叶(六分) 黄连(八分) 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去心)
加绿豆衣三钱,煎服。
凡暑热成毒者,此法最宜。苓、夏偕甘,即海藏消暑方也。
滑石偕甘,即河间清暑方也。更佐参叶以却暑,黄连以清心,银翘、绿豆以解毒也。
\x增损胃苓法\x∶治暑湿内袭,腹痛水泻,小便热赤。
苍术(一钱,米泔炒) 浓朴(一钱,姜汁炒) 广陈皮(一钱五分) 猪
苓(一钱五分) 白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水飞) 藿香(一钱五分)
水煎,温服。
苍朴、陈皮以化湿,即平胃散损甘草也。二苓、泽泻以利湿,即五苓散损桂、术也。增滑石清暑渗
湿,增藿香止泻和中。凡因暑湿而致泻者,是法最为拍合耳。
\x清暑开痰法\x∶治中暑神昏不语,身热汗微,气喘等证。
黄连(一钱二分) 香薷(一钱) 扁豆衣(三钱) 浓朴(一钱,姜汁炒) 杏
仁(二钱,去皮尖研) 陈皮(一钱五分) 制夏(一钱五分)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