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5页

一刻不降则浊气上逆。浊气上逆则呕哕,痰饮皆作,一切惊悸、眩晕、吐衄、嗽喘、心痞、胁胀、膈噎、反胃种种诸病,于是生焉。而总由于中气之湿寒。……凡此诸症,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
以上分析,可知本方用药四味,平平无奇,但其理甚深。组合之后,既能扶阳强心温肺,又能宣通表里,交通上下。中医治病,全在掌握气化升降原理。本方之效能,在于使上中下及人体内外得以一致,符合机体的统一性。兹结合临床实践阐述如下:
(一)各种心脏病,当出现心阳不足时(包括心气不足),症见心悸、气短、自汗、劳累则加剧,面皓神疲,目瞑喜卧,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薄白或白滑,脉浮大或濡缓、或沉细而结代。可用本方加枣仁、元肉、砂仁,温阳益气,养心安神。若气虚明显者,加苏条参或太子参,或加口芪、党参;兼胸痛、胸闷或胸痛彻背者,加香附、麦芽。若心肾阳衰,症见面浮肢肿,手足厥冷,面色灰暗,口唇发青,原方生姜易干姜,重用茯苓,再加附片、上肉桂,强心温肾,化气行水。
(二)心肺阳虚,久咳不止,咯痰清稀,气短乏力者,用本方加苏子、陈皮、炙远志、温肺强心,降逆止咳。
(三)心肺阳虚,又兼气阴不足,症见气短乏力,动即作喘,自汗、心烦、潮热,舌淡红,脉虚大或虚数。用本方合生脉散加山萸肉、桔络、乌梅,温阳益气,养阴生津。
(四)心肾阳虚,神不内守,心阳外越,出现惊悸多梦,夜眠不宁者,本方加炙远志,石菖蒲、山萸肉、果杞、元肉、秫米之类,交通心肾,宁心安神;甚者加龙骨、牡蛎、砂仁、炙甘草,潜镇浮阳,收纳心气。
(五)心肺阳虚,兼肺气郁滞、咳嗽喘息者,本方重用生姜30克,加桑白皮、苏子、白蜜,温肺散郁,降逆止喘。若心肾阳虚明显者,原方加附片,砂仁、五味子,生姜易干姜,温肾强心,化痰平喘。
(六)高血压出现心肾阳虚症状者,用本方加杜仲、天麻、钩藤、砂仁、荷顶,温通心肾,平肝熄风。
(七)小儿百日咳后期,肺阴肺阳俱虚,阳不化阴,余咳不止,面浮色青,舌淡,脉沉细,本方生姜易炮姜,加炙甘草、五味子、白蜜,扶阳益阴,降气止咳。
(八)脾胃虚寒,寒气上逆,胸闷恶心,脘腹胀满,本方加砂仁、麦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
(九)肝寒气郁,胆气上逆,寒气滞于肝胆经脉,出现两腮硬结日久不散,皮色如常,或发青者,用本方加柴胡、香附、麦芽,温肝舒郁,行气散结。
(十)脾胃寒湿,兼肝气郁滞,出现肝区疼痛或见痞块者,本方加乳香、没药、丹皮、郁金、佛手、紫丹参,以温肝达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总之,本方主治之症甚多,治愈病例不少。
三豆汤及其加减方的临床运用 《本草纲目))记载:扁鹊三豆饮由绿豆、赤小豆、黑豆、甘草节组成,治疮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故历代医家多将此方用治痘疹、疮毒之症。
根据多年实践验证,本方药性平和,味甘而淡,不伤胃气,而有清热解毒,活血祛风,养肝润肺,滋燥生津诸作用。具有滋养之功,但滋而无滞,虽清热解毒,但清而不伐。全方清中寓补,补中寓清。若能灵活加减,除疮毒、痘疹之外,还可用于因风、热、燥、火等阳邪为患,导致伤津耗液之燥热等证;更适用于脏腑机能失调如内脏津亏,或脏腑燥热伤阴之证,如肺肾阴虚,肝肾阴虚,肺虚燥热,肺胃郁热,肝虚不眠等方面。经多年广泛运用于临床,灵活加减,疗效颇佳。
一、基础方及各豆功能
(一)基础方及加减药味基础方:黑豆,绿豆,红饭豆。替换用药方:淡豆豉,扁豆。
加减法:疏风解表加:桑叶、薄荷;清热解毒加:银花、连翘;泻火解毒加:黄芩、栀子、生石膏;破滞去瘀加:枳实、焦楂;清咽利膈加:牛蒡子、桔梗;宣肺止咳加:杏仁、贝母、枳壳;宣透痘疹加;虫蜕、芫荽、香菌脚;祛风止痒加:僵蚕、蝉蜕、刺吉力;清热消肿加:元参、夏枯草;清心除烦加:竹茹、灯心、栀子;养阴润燥加:麦冬、沙参、果杞、五味子;养肝润燥加:乌梅、冰糖;补益脾肺加:山药、莲子、苡仁;补脾养阴加:太子参、乌梅、山药。
上列各组药物,视病情需要可选择一、二组加入。
(二)各豆的功能
黑豆:性味甘平,入肝、肾二经。功能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本品尚有润肾燥而止盗汗,补肾虚而止遗尿。
绿豆:性味甘平,入心、胃二经。功能清热解毒,消暑,利水。《药性三字经》谓本品“通行十二经”,“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
红饭豆:又名赤豆,本品性味甘酸平,入心、小肠二经。功能利水除湿,止痒,和血排脓,消肿解毒。古人有“久食瘦人”之说。
淡豆豉:由黑豆经加工发酵而成,性味辛而微苦,入肺、胃二经,有解毒除烦之功,但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性味各异。用青蒿、桑叶同制者,则药性偏寒,用麻黄、苏叶等同制者,则药性偏温。
扁豆:性味甘,微温。入肺、脾二经,健脾养胃,消暑除湿,补脾而不滋腻,化湿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