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42页

热已趋明显,攻下条件业已成熟,便抓住“血室瘀热是引起经漏不止”这一病机关键所在,毅然投以泻下之法,使瘀热尽除,而收全功。
[按]:崩症系指经血卒然而来,暴下成块,势不可挡,如土崩瓦解,故名曰“崩”。漏症则淋漓不尽,绵延不止,如漏卮难塞,故名曰“漏”。古人认为:“漏者崩之渐,崩者漏之甚”。“久崩不止,气血耗竭,必致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将成崩。”崩漏二症,虽症状不同,但总由;中任二脉为病。临床诊治必须审其虚实,辨其寒热。故处方用药须根据病情而定。上述病案六例,从中可以看出“同病异治”之灵活性。
经漏血尿
王××,女,四十岁。已婚多年,从未孕育,性多忧郁。1949年春,自感胁腹疼痛,经漏淋漓不已,并发尿血,尿道灼痛。经西医诊断为“子宫肌瘤”,建议手术,未曾施行。经某中医用导赤散、清心莲子饮等方未效,乃请余往诊。按其脉,弦而涩。视其舌,青而滑。病已二月之久,以方衡证,尿血而痛用导赤之类,未为不可,何以不效?因思患者之急欲求医调治者,为求生育也。求而不得,抑郁伤肝,肝藏血,肝气郁结,气血失调,此其因也。今观脉证,确系肝郁。盖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故专事清利之导赤散无益也,治劳淋之清心莲子饮亦无济于事。余因之而得到启发,据其主因,不宜从小便之义治。但治经漏何能兼顾尿血?治尿血又怎能顾及经漏?惟既决断为肝郁夹瘀,其病在肝。治宜舒肝解郁。肝气得舒,淋漓可止;肝气不陷,血自归经,尿血可愈。乃处以下方: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炙香附9克 砂仁6克 郁金6克 青皮9克 玄胡索9克
川楝子6克 甘草梢4.5克
此温肝舒郁法也。茯苓、泽泻渗湿利水,杭芍养血柔肝,香附、青皮、玄胡、川楝、郁金,皆调气舒肝之品,亦能活血。砂仁理气通滞。桂枝一味,达木郁以升肝气,张锡纯谓其“善抑肝木之盛,使不横恣”,“又善理肝木之郁使之条达。”
上方服二剂,诸症均有减轻,瘀象亦退。方既已效,仍用原方加减。处方如下:
白茯苓15克 炒泽泻6克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上阿胶9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焦栀仁6克 浙寸冬9克
生甘草4.5克 血余炭一团
此在原方基础上,加阿胶养阴益肝,助生地、寸冬养阴润燥,丹皮、焦栀仁化阴生血兼清郁热,血余炭止冲任二脉之血溢下渗;再以苓、泻之渗利湿邪,以桂、芍达郁而平风木。
连服五剂后,各症渐愈,尿血全止,月经调畅。次年受孕而举一子。
[按]:此例之愈,全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患者年已四十而无嗣,忧虑可知。求子不得,肝气日郁,气血瘀阻,冲任失调,故经漏淋漓。瘀血下注,渗入膀胱,必然尿血。肝血不藏,遂使血不归经,绵缠难愈。治疗之法含舒肝解郁、调理冲任,别无良策。此尚易理解者。如胶柱鼓瑟以“血家禁桂”之说为禁令,则是不深知桂枝之性能与该例尿血之病机。考桂枝辛温,与芍药合用善调气血,与丹皮合用善化厥阴寒凝瘀结。更有妙者,本品善升肝气之下陷,俾冲任和调,血自归经,再佐以育阴润燥之品,何患血之不止!前人虽有“血家禁桂”之论,系指上窍出血之证而言。至于肝气下陷之下窍出血,非但不为禁忌,抑且必用也。故治此类血证,往往加用桂枝,非独此案也。
阴道出血并发紫斑
陈××,女,二十五岁。患阴道出血已三周,兼见全身紫斑。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曾用过犀角地黄汤、牛黄丸等多剂,阴道出血不仅未止,又增齿龈出血、鼻衄。转余诊治。症见:面色苍白,两颊微红,舌质淡,苔薄白少津,脉芤。此血不循经脉运行而溢予外也,即所谓“血不归经”。其所以不归经者,殆由阴虚阳浮使然,故现鼻衄、齿衄及紫斑等出血现象。前医药过寒凉,正气受损,故出血不止。今本“急则治标”之原则,先以止血为务。然此证虽属阴血虚亏,但热象并不显著,用药不可过寒,寒则凝,易留瘀;亦不可过热,热则动血,更不易止。宜寒温并用,刚柔相济为适当。乃用自拟方生地侧柏叶汤加白茅根。处方:
生地15克 侧柏叶9克 白茅根9克 麦冬9克 杭芍9克
炙艾叶6克 藕节5个 炮姜15克 炙甘草6克
此方说明见本书“鼻衄”例一。
服药三剂,出血顿止,紫斑未全退。继用自拟方二甲化斑汤。处方:
炙龟板15克 生牡蛎15克 沙参9克 玄参9克 阿胶15克
茜草6克 藕节3个 牛膝9克 甘草3克 蒲黄(醋炒)6克
方中二甲(龟板、牡蛎)育阴潜阳,沙参养阴润肺;玄参滋水润燥,又清浮越之火,阿胶滋阴补血,茜草、蒲黄炭、藕节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甘草护胃和中,牛膝引诸药下行。全方组合,滋阴潜阳,止血消瘀。 连服五剂诸症消失。


李××,女,三十一岁。曾流产三次,现怀孕三周又有漏血,颜色淡红,淋漓不止。兼见腰脊酸痛。舌红润,苔薄白,脉沉弱。此属气血不足,冲任不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