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6-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第30页

运,肝木得升,胆气下降则懊侬螬杂之症自消。本“上热之病,甲木不降”之旨立法。
二诊:上方服二剂后,症状大减,续服原方三剂后症状全消。为巩固疗效,嘱守原方于月经前服二剂,并用自拟当归调经汤于经期服用。追踪观察数年均未再发作。
例二:
刘××,女,30余岁。患心中嘈杂,口苦,常吐清水,得食即止,伴有手足麻木,心慌,失眠。病已年余,经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查其脉虚弱无力,舌质青滑无苔,兼见神疲乏力。此系烦劳过度心血不足所致。治宜补血安神,稍佐清心降逆为治,用归脾汤加减。处方:
北口芪15克 潞党参15克 当归15克 炙远志6克
炒枣仁10克 白术9克 茯神15克 木香3克 元肉15克
法夏10克 云黄连3克 杭芍10克
归脾汤以补心血之不足,加法夏降胃逆,杭芍养肝敛阴活血以制木香之燥,少佐黄连以清心火。
二诊:上方服二剂,症状见减,仍用归脾汤去黄连再加山荧肉以补肝之不足。
三诊:服四剂后,心中嘈杂及手足麻木、心慌已基本控制。为了巩固疗效以防再发,故嘱患者仍用归脾汤减木香之燥,加天麻15克、法夏10克、杭芍10克,在补心脾的基础上佐养肝镇静为调治。服药三剂后,数年来未见复发。
[按]:嘈杂一症《类证治裁》谓“嘈症属胃”,朱丹溪云“皆痰火为患或食郁有热”。《类证》所言以脏腑立论,病往在胃,丹溪所言以病因立论,痰火为患。二书所立处方多属常法,不外健脾化痰之类。如属变局,拘于常法则难取效。余举此二例均属嘈杂症之变局,例一系肝木乘土,甲木不降、乙木不升,故用四逆散合小建中汤舒肝理脾、温聿中脏。例二既属心脾受损又兼肝气不舒,故虽经三次诊治其方不变,始终以归脾汤补心血为主治,随证加减。由此可见中压精湛之理论及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不拘常规、常法,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能取效于临床。
隔食症
李××,男,三十岁。素有胃病,胸闷纳呆,食入作账,自感消化迟滞。病已日久。诊其脉缓而濇,舌体胖。苔薄白。此系脾湿过重,以致运化失权,影响胃气不降。治宜健脾燥湿,理气散寒,兼行滞气。处方用:
鸡内金9克 广木香3克 台乌9克 厚朴9克
高良姜9克 沉香3克(后下)
方中鸡内金健脾胃,消积滞。木香醒脾和胃,合台乌、厚朴以行滞气。良姜温胃散寒,增进食欲。再加沉香降气调中,温肾助阳,配诸理气药,又能理气宽胀。如此相辅为用,则寒去阳复,湿浊下行,胃气随降即不致上逆为病。药仅六味,配伍有法。
次诊:服一剂,即觉病情缓减。原方加京三棱6克、郁金6克,以行气化瘀。服三剂,症状消失。
[按]:隔食系饮食停滞难消之症,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病则运化迟滞,胃病则纳食欠佳。前人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本例因湿邪滞碍气机,影响脾胃升降,故方中用鸡内金健脾化滞,配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诸品,使湿去滞消,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调畅,升降复常。为食滞中焦、消化迟滞之治又增一法。


李××,男,四十岁,患噎膈已半年,询其病由,因忧思郁结,劳心伤神而起。现每当进食即感咽部梗阻,吞咽困难,食入有时吐出。诊其脉沉而弦,舌淡白。证属肝气郁结,胃逆不降,脾阳不足,影响贲门的正常启闭。所幸病程不久,胃阴未损,用荜澄茄散加砂仁。处方:
荜澄茄9克 高良姜9克 肉桂9克 公丁香3克
厚朴9克 桔梗6克 广陈皮6克 砂仁6克 三棱9克
香附9克 甘草3克
上方为降逆理气、和中、化瘀、逐寒、开郁之方,尤妙在三棱一味,是肝经血分药,能化瘀血,协同香附、厚朴、陈皮更能理血中之气,而降胃逆。
二诊:上方服六剂,噎膈减轻,饮食下咽已较舒畅。原方加潞党参15克、白术9克,以益气健脾。脾能健运,则运化如常。服二剂,噎膈全止,饮食能正常受纳。
嗳气不止
李××,男,四十五岁。七个多月来,每于饭后即暖气,声大而长,连续不止,有时可达二小时之久,甚为烦恼。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久治无效,始来所就诊。察其舌质绛,脉弦劲。脉症合参,显系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然病久正气已虚,应兼补气扶正之品。选方用《伤寒论》旋复代赭汤合丹溪左金丸化裁:
旋复花6克(布包) 生代赭石15克 法半夏9克
潞党参15克 炒云连5克 炒吴萸2克 竹茹6克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暖气呕逆即减,胃痛亦止。但余症尚存,脉转弦数。用原方加陈皮6克,生石膏15克以疏理中焦气机,进一步清泄郁热。连服五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嗳气即噫气,又称噫。张景岳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与呃逆有剐。《证治汇补》谓:“胃实则噫,胃虚则哕。”哕即呃逆。说明暖气以实证居多,而呃逆声低无力者则以虚证为常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