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助阳。肾为胃之关,肾气蒸动,关门得开,更得苓术之淡渗苦降,助水下行,潞党参培补脾肺之气,肺气不虚,治节得行,方能化精利尿。
服二剂,水肿全消,身痛若失。但不料出现黄疸,小便又复不利。面目、爪甲、周身俱黄,色泽不鲜。用附子理中汤加味。处方:
黑附片60克 潞党参18克 漂白术15克 干姜15克茵陈9克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砂仁6克 炙甘草6克
服后病如前,且增心烦。系水湿停滞、郁热内蕴。改用通阳行水、清热除烦为主,以茵陈五苓散、栀豉汤和温胆汤合方化裁。处方:
茵陈15克 茯苓15克 猪苓12克 白术12克 炒泽泻18克
桂枝15克 焦栀仁6克 淡豆豉9克 法半夏9克 陈皮6克
枳实9克 竹茹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上方五苓散助脾转输,通阳利水,茵陈清热利湿以退黄,栀豉汤除烦热。再以温胆汤降胆除痰而安神,加干姜顾护中阳,并制茵陈、栀子之寒。服后心烦减,尿清长,黄疸渐消。
在治疗过程中,忽见右手食指弯曲不能伸,疼痛难忍。谢映庐《得心集》称此病为“肝风撮指”,并指出病因系木强土弱.肝风为病,“肝阴被火所劫,是以筋急而牵引撮紧。但肝为肝脏。一切逐风辛散之药,反能助火劫阴,岂非愈加其病。”乃处以谢氏治此症之效方:
桂枝9克 炒杭芍9克 炒柴胡9克 胆炒半夏15克
龙胆草9克 炒川连4.5克 焦栀仁6克 甘草6克
干姜15克
服一剂,痛稍减,指稍伸。再服二剂,则指屈伸如常。然圈中阳大虚,脾湿不化,症现胸闷,腹胀,大便泄泻。用四逆汤加茯苓,一剂泻止。但又出现精神错乱。查其脉,两手六部散大无根,舌苔青滑。此系心肾升降失调、神识散越所致。症属不足而非有余,当治以交通阴阳,收纳元气为主。盖心主神明,若心阳不衰,神不涣散,则神识自不错乱。先投四逆汤加肉桂、猪胆汁、童便。服一剂,神稍安,继用补坎益离汤(附片、肉桂、蛤粉、炙甘草、生姜)专补心阳,兼滋肾阴。服四剂,神识清明,如大梦初醒,身心大快,仅肢体微现浮肿。再以白通、四逆收纳元气,而诸症消失。最后以济生肾气丸调理,体渐康复而出院。
[按]:中医痹症,范围甚广,非单指风寒湿痹而言。此案表现多端,变化无常,堪称疑难杂症。其病机自始至终似以湿邪为主。其内蕴之湿时从寒化,时从热化,对方药之反应亦颇敏感。若不抓住病机辨证施治,随症遣方,焉能适应其变化。可见,只要掌握中医原理及辨证论治方法,抓住不同时期之主要矛盾,灵活处理,则病邪自无遁形,而险症亦可转危为安。
风寒湿痹
陈××,男,十四岁。患发热恶寒,头痛,身困.腰酸,恶心欲吐。初服桂枝汤后症状未减,次日出现舌苔微腻,恶寒少而发热增高,症似风温,又改服银翘散与葱豉汤合方,药后日晡发热如疟状。又服西药阿的平无效,竟转全日发热,下肢剧烈疼痛,夜间发热尤盛,体温39.5℃,卧床不起,烦乱呻吟,不得安寐。起病至今已半月余,症情混杂,寒热莫辨,乃延余诊治。细审之,患者初因气候突变,感受寒邪而发病。症见:舌质青滑,舌苔薄腻,脉浮而无力,面色及口唇发青。病已多日,今仍发热,脉浮为表邪尚’在,由于寒湿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下肢疼痛。脉症合参,证属阳虚感寒兼湿邪内滞。先予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兼理气机之法。处以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12克 杭芍12克 香附9克 麦芽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方中用附片温太阳之经脉;桂枝汤以发表解肌、调和营卫;合香附、麦芽以行太阳之滞气,开太阳气机。
二诊:服上方一剂后,较前安静,但发热未减,下肢仍痛,且出现呕恶,舌脉同前。此乃寒湿凝滞、胃浊不化、浊阴上犯所致。法当以温经通络,驱风散湿,行滞、降逆。处以自拟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桑寄生15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台乌9克 陈皮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川芎6克 甘草6克 生姜5片 大枣3个
方中附片、桂枝、杭芍、甘草、生姜、大枣用以温经散寒通络;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合与茯苓增强健脾利湿之功,法夏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台乌行气、散寒,川芎活血行气,二者合用增强行气止痛之功,防风、独活祛风胜湿、行痹止痛;桑寄生补肝肾、除风湿。
三诊;服上方二剂后,夜问发热稍减,体温渐降,呕止,烦定,已不似前之呻吟,口渴思饮而不多。此系下焦元阳虚衰,阴寒内盛。宜温阳祛寒,处以《伤寒论》吴萸四逆汤:
黑附片60克 炒吴萸6克 干姜9克 甘草5克
方中吴萸温中散寒,疏肝暖脾,善解厥阴肝经的郁滞而行气止痛,且能降逆止呕,合四逆汤峻扶元阳之不足。
四诊:服上方一剂后,发热大减,口渴亦止,多日卧床不起,现已能起床便溺,溺色稍赤。但仍感下肢疼痛,不能移步,苔转白腻,脉仍濡。此系中阳虚衰,以致寒湿凝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