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温聿中脏。例二既属心脾受损又兼肝气不舒,故虽经三次诊治其方不变,始终以归脾汤补心血为主治,随证加减。由此可见中压精湛之理论及辨证论治的灵活性,不拘常规、常法,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能取效于临床。

隔食症

李××,男,三十岁。素有胃病,胸闷纳呆,食入作账,自感消化迟滞。病已日久。诊其脉缓而妫舌体胖。苔薄白。此系脾湿过重,以致运化失权,影响胃气不降。治宜健脾燥湿,理气散寒,兼行滞气。处方用:

鸡内金9克 广木香3克 台乌9克 厚朴9克

高良姜9克 沉香3克(后下)

方中鸡内金健脾胃,消积滞。木香醒脾和胃,合台乌、厚朴以行滞气。良姜温胃散寒,增进食欲。再加沉香降气调中,温肾助阳,配诸理气药,又能理气宽胀。如此相辅为用,则寒去阳复,湿浊下行,胃气随降即不致上逆为病。药仅六味,配伍有法。

次诊:服一剂,即觉病情缓减。原方加京三棱6克、郁金6克,以行气化瘀。服三剂,症状消失。

[按]:隔食系饮食停滞难消之症,与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病则运化迟滞,胃病则纳食欠佳。前人云:“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本例因湿邪滞碍气机,影响脾胃升降,故方中用鸡内金健脾化滞,配以温中散寒,降逆和胃诸品,使湿去滞消,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机调畅,升降复常。为食滞中焦、消化迟滞之治又增一法。





李××,男,四十岁,患噎膈已半年,询其病由,因忧思郁结,劳心伤神而起。现每当进食即感咽部梗阻,吞咽困难,食入有时吐出。诊其脉沉而弦,舌淡白。证属肝气郁结,胃逆不降,脾阳不足,影响贲门的正常启闭。所幸病程不久,胃阴未损,用荜澄茄散加砂仁。处方:

荜澄茄9克 高良姜9克 肉桂9克 公丁香3克

厚朴9克 桔梗6克 广陈皮6克 砂仁6克 三棱9克

香附9克 甘草3克

上方为降逆理气、和中、化瘀、逐寒、开郁之方,尤妙在三棱一味,是肝经血分药,能化瘀血,协同香附、厚朴、陈皮更能理血中之气,而降胃逆。

二诊:上方服六剂,噎膈减轻,饮食下咽已较舒畅。原方加潞党参15克、白术9克,以益气健脾。脾能健运,则运化如常。服二剂,噎膈全止,饮食能正常受纳。

嗳气不止

李××,男,四十五岁。七个多月来,每于饭后即暖气,声大而长,连续不止,有时可达二小时之久,甚为烦恼。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久治无效,始来所就诊。察其舌质绛,脉弦劲。脉症合参,显系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然病久正气已虚,应兼补气扶正之品。选方用《伤寒论》旋复代赭汤合丹溪左金丸化裁:

旋复花6克(布包) 生代赭石15克 法半夏9克

潞党参15克 炒云连5克 炒吴萸2克 竹茹6克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暖气呕逆即减,胃痛亦止。但余症尚存,脉转弦数。用原方加陈皮6克,生石膏15克以疏理中焦气机,进一步清泄郁热。连服五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嗳气即噫气,又称噫。张景岳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与呃逆有剐。《证治汇补》谓:“胃实则噫,胃虚则哕。”哕即呃逆。说明暖气以实证居多,而呃逆声低无力者则以虚证为常见。二者均系胃气冲逆所致,但嗳则声大而长,呃则声急而短。若嗳气连续不止,或反复发作者,应结合患者体质、病程,辨清虚、实、寒、热,及夹痰、夹火等情况,灵活施治。如本例系肝胃郁热,胃失和降;但病程较长,正气已伤,故用旋复代赭汤去草、姜、枣,用旋复花消痰结、降逆气;代赭石重镇降逆,配旋复花善治暖气、呃逆、反胃等症,潞党参扶正补虚,竹茹清热止呕,涤痰开郁。左金(黄连、吴萸)清泄肝火,少用昊萸反佐黄连,引热下行,左金配竹茹,能清肝胃郁热,降逆止呕,常用于暖气、呕吐、口苦等症。遣方用药,恰中病饥,故取效神速。

饮 癖

王××,男,四十二岁,云南省陆良县人。平时嗜饮浓茶,常吐清水,每吐甚多,已达十余年之久,经西医治疗无效。中医作反胃治之,用温运法以丁香、桂心、干姜、附片、益智仁、破故纸、吴萸以及四逆汤等方药化裁,服用亦多,见效不大。后改五苓散、胃苓汤健脾利水,亦无效。且每年夏季病发尤剧,乃专程来昆就余诊治。

察其脉,弦滑满指,舌苔厚腻,面色黄暗,胃脘满闷,食少。脉症合参,诊断为饮癖。处以徐灵胎香砂胃苓汤加良姜。服后其病如故。因思此症予温运或健胃利水之剂,未司厚非,但何以不效?恍悟此病历十余年之久,脾虚是其本,饮聚是其标。经云:“能知标本,万举万当。”治本应从健脾燥湿入手,脾健自可运湿,饮何由生!乃予专治饮癖之苍术丸,改为大剂汤药。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