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桑寄生15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2个

上方服三剂,患者感到全身舒适。说明经络疏通,急宜直补命门,兼利水治之。方用严用和济生肾气汤。处方:

附片90克 熟地15克 淮山药15克 茯苓24克 泽泻9克

淮牛膝9克 肉桂15克 粉丹皮6克 山萸肉12克 车前子9克

汪切庵解是方曰:“此太阴少阴药也。土为万物之母,脾虚则土不能制水而洋溢,水为万物之源(小注略,下同),肾虚则水不安其位而妄行,以致泛滥皮肤肢体之间。因而攻之,虚虚之祸,不待言矣。桂附八昧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命火因以强脾,加车前子利小便则不走气,加牛膝益肝肾,藉以下行,故使水道通而肿胀已,又无损于真元也。”

喻嘉言用此方,主张以附子为君药,指出“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以阳主开故也。”此言实有至理。

余治此症,因恐病重药轻,不能胜任,故施用上方,仝作大剂。初服数剂,病未稍动,守方服至二十七剂,有时方珏赤石脂60克于方中,以加强补土之力。至是,小便渐利,肿亦渐消。然五脏俱虚,补肾已达相当阶段,则兼补肝血亦为当务之急。易方用景岳右归饮和桂附八味丸化裁。处方:

黑附片60克 熟地30克 淮山药2l克 山萸肉12克 泽泻9克

上肉桂15克 杜仲30克 土炒当归15克 枸杞15克

小茴香6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3克 赤石脂60克

此方用意,附、桂温补肾阳,配熟地、萸肉、山药补阴,可使阳复而有所依附;而熟地、萸肉、山药补阴,得桂附之助阳,可以蒸腾肾气.使肾阳旺盛,仍用茯苓、泽泻渗利水湿,使补中有泻。用杜仲、果杞强腰肾,当归补肝血,赤石脂、小茴香健脾利气。服至二十余剂,小便较长,肿势大消。惟每天午后肿胀反复,此由于阳虽回但尚不足以制阴。改以白通汤、四逆汤各数剂后,午后肿胀得以控制。再以理中汤温脾阳祛中寒,由此肿势全消,息已不短。但患者至此骨瘦如柴,赢弱不堪,心悸失眠,脉如蛛丝,足不任地。此久病后真阴枯涸,有转痿症之虞,应本“损者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用血肉有情之品服食之。处方:

枸杞30克 海参30克 猪蹄筋60克 老肥鸭1只 老母鸡1只

上方配齐,混合炖熟,仅饮其汁,一日数次。方中老鸭最能滋阴,为虚劳圣药。老母鸡治虚损,长于养血补气。猪蹄筋填精补髓,海参、枸杞滋肾益精。服至五剂,脚已能立,且能行走,皮肉渐充.毛发爪甲均转润泽,心悸失眠已除,饮食增进,病情遂逐渐好转而康复。

肝虚脾湿下肢肿痛

李××,男,三十岁。患者双下肢肿痛已三月余,面色萎黄,举步缓慢而感疼痛,久治未愈,曾经某医院诊为营养不良。舌质淡,苔薄白,右脉沉缓,左脉微弱。系脾虚运化失司,水湿积于下肢而为肿,肝虚疏泄不及,以致经络闭塞,气血凝滞而作痛。先予健脾扶中,散寒运湿。处方:

生大蒜(去皮)30克 花生米(连皮)60克 大枣10个

方中花生米甘、辛、体润气香,性平无毒,健脾开胃,有滋养之功效,大枣甘、平入脾,补益脾胃而扶中;大蒜辛、温入胃、大肠二经,功能散寒湿、辟阴邪、下气暖中、解毒行水。

二诊:上方连服五剂后肿消,惟下肢仍觉疼痛,左脉微弱不起,乃肝虚、气血瘀滞所致。治以补肝祛瘀、活络止痛之剂。用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曲直汤加口芪治之。处方:

北口芪15克 炒知母9克 山萸肉15克 紫丹参15克

当归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

是方张氏原注“治肝虚腿疼,左部脉微弱者”。余据病情改变剂量而投之,连服三剂而痛止病愈。

方中山萸肉补肝,丹参、当归、乳香、没药疏通气血,活络祛瘀而止痛。因久病体虚,故加口芪以补气,知母监制口芪之热。制方得体,加减适宜,用之必效。

至于肝虚腿疼之理,张氏论之颇详,余不复述。

脾虚肺燥干咳浮肿

马××,女,五十岁。患干咳无痰,面足浮肿,多年不愈。经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并肺心病。屡用中西药治疗,见效不大。接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兼见小便短少,心悸失眠,气短乏力,食欲不振。舌暗淡苔薄白,脉三、五不整,重按无力。

据症分析:脾虚湿滞,土不生金,肺失滋润,以致干咳日久不止。脾虚化源不足,肺气虚损,清肃失司,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浮肿尿少。肺为肾之母,母病不能荫子,肾水不升,则心火不降,心肾不交,以致心悸失眠。肺主气,脾益气,肺脾两虚,则气短乏力。脾虚则运化力差,放食欲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