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不忍见也。况痈疽用刀太早,最难生肌收口。
凡毒药刀针,只宜施于顽肉老皮,余者自有提头呼脓
之法,至于恶肉,自有消腐化水之方,故能使患者绝无
痛苦,收功速而精神易复。乃此等良法,一切不问。
岂传授之不真,抑或别有他念也。更可骇者,疮疡之症
最重忌口,一切鲜毒,毫不可犯,无书不载。乃近人
反令病者专服毒物,以为以毒攻毒。夫解毒尚恐无
效,岂可反增其毒,种种谬误,不可殚述。间有患
外症之人,若用安稳治法,全不以为妙,用毒药刀
针者,血肉淋漓,痛死复活,反以为手段高强,佩服
深挚,而遍处荐引。因知疾痛生死,皆有定数,非人
所能自主,而医者与病患以苦楚,亦病者有以召之也。



<目录>

<篇名>治法

属性:凡病只服煎药而愈者,惟外感之症为然,其余诸
症,则必然丸、散、膏、丹、针、灸、砭、镰,浸
洗、熨、 ,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乃今之
医者,既乏资本,又惜功夫,古方不考,手法无传,
写一通治煎方,其技已毕。而病家不辞远涉,不惜重
聘,亦只求得一煎方,已大满其愿。古昔圣人穷思极
想,制造治病诸法,全不一问,如此而欲愈大症痼疾,
无是理也。所以今人患轻浅之病,犹有服煎药而愈
者,若久病大症,不过迁延岁月,必无愈理也。故为医
者,必广求治法,以应病者之求。至常用之药,一
时不能即合者,亦当预为修制,以待急用,所谓工欲
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奈何欲施救人之术,而全无救人之具也。



<目录>

<篇名>制剂

属性:古时权量甚轻∶古一两,今二钱零;古一升,今
二合,古一剂,今之三服。又古之医者,皆自采鲜药,
如生地、半夏之类,其重比干者数倍,故古方虽重,
其实无过今之一两左右者。惟《千金》、《外台》间
有重剂,此乃治强实大症,亦不轻用也。若宋、元以
来,每总制一剂,方下必注云∶每服或三钱,或五钱。
亦无过一两外者,此煎剂之法也。末药则用一钱匕;
丸药则如桐子大者十丸,加至二三十丸。试将古方细
细考之,有如今日之二三两至七八两之煎剂乎?皆由
医者不明古制,以为权量与今无异,又自疑为太重,
为之说曰∶今人气薄,当略为减轻。不知已重于古方
数倍矣,所以药价日贵而受害愈速也。又有方中熟地
用三四两,余药只用一二钱者,亦从无此轻重悬殊之
法。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
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又有病患粒米不入,反用
腻隔酸苦腥臭之药,大碗浓煎灌之,即使中病,尚难
运化,况与相反之药,填塞胃中,即不药死,亦必灌
死,小儿尤甚。又不论人之贫富,人参总为不祧之
品。人情无不贪生,必竭蹶措处,孰知反以此而丧
其身,其贫者送终无具,妻子飘零,是杀其身而并破
其家也。我少时见前辈老医,必审贫富而后用药,尤
见居心长浓,况是时参价犹贱于今日二十倍,尚如此
谨慎,即此等存心,今人已不逮昔人远矣!



<目录>

<篇名>煎药服药法

属性:煎药之法各殊∶有先煎主药一味,后入余药者,
有先煎众味,后煎一味者,有用一味煎汤以煎药者;
有先分煎,后并煎者;有宜多煎者(补药皆然);有
宜少煎者(散药皆然);有宜水少者;有不煎而泡渍
者;有煎而露一宿者;有宜用猛火者;有宜用缓火者;
各有妙义,不可移易。今则不论何药,惟用猛火多煎,
将芳香之气散尽,仅存浓浓之质。如煎烧酒者,将糟
久煮,则酒气全无矣,岂能和营达卫乎?须将古人所
定煎法,细细推究,而各当其宜,则取效尤捷。
其服药亦有法。古方一剂,必分三服,一日服三
次;并有日服三次,夜服三次者。盖药味入口,即行
于经络,驱邪养正,性过即已,岂容间断?今人则每
日服一次,病久药暂,此一暴十寒之道也。又有寒热
不得其宜,早暮不合其时,或与饮食相杂,或服药时
即劳动冒风,不惟无益,反能有害。至于伤寒及外症
痘症,病势一日屡变,今早用一剂,明晚更用一剂,
中间间隔两昼一夜,经络已传,病势益增矣。又发散
之剂,必暖覆令汗出,使邪从汗散;若不使出汗,则
外邪岂能内消?此皆浅易之理,医家病家,皆所宜知
也。又恶毒之药,不宜轻用。昔神农遍尝诸药而成本
草,故能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