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不能敌时令矣。
尝医新病,或痢或杂病,初时有邪,脉浮数。用按脉病药数剂,数脉即退,病亦向安。
剂,即倦,脉反觉浮数,此时不可谓尚有邪也。盖邪退而神气初转,故浮,只宜保元汤养元
气。浮数之脉,得微汗而退,此乃阳气升,元神足,而邪自退之法也。倘不识此,仍以祛邪
之药治之。精神日损,肌肉日消,久之变为虚劳矣。
凡病遇时节则变换不定,或又加者,盖遇时节,则天地之气或升或降,而人身之气亦应
病者精气尚充,犹能与时令相应。若元气久虚之人,无以助升降之气,上升则头眩、呕哕,
下降则足热、身寒,反为气候所牵,而身不能为之主矣。(病随节气而动者,气败也;随月
之盈亏而动者,血败也。故重病朔望有加即不治。本文是专指升降太过,更有当升不得升,
当降不得降,身气与天地参差者,其实亦是一般机括。)
脾胃病,十分虚,死于初春,亦有望春而死者;八分虚,死于孟春;五、六分虚,死仲春。
及医之不得其当者,虽原无死道,而业已医坏,至季春不能挨矣。清明前后二、三日,尤为
肺肾病,起于春,十分虚,死于初夏,亦有望夏而死者;八分虚,死于仲夏,六分虚,死于季夏。
凡久病,服药后六脉俱和,偶一日诊之,或细加数,或虚弱,或变怪异常,即当细问起居之故
,或有一晚不睡而变者,或因劳碌恼怒,或感冒风寒,各随其感而治之。治之而脉终不和,
此为难治。一晚不睡或劳伤者,则用补中助元;伤饮食,则用盐汤探吐,后以二陈加减消食
之品佐之。若房劳者,脉虽变而病不变者,犹可以平日调补治之。倘病与脉俱变,调之不和
,决难救矣。秋冬尚可冀幸,春夏万不可为。若伤暑者,宜少撤帷闭,以治暑法治之。若冒风
寒,以温肺加风药散之,一、二剂即和,乃可;若不转,亦不治。大抵易于秋冬,而难于春
夏,亦观人脾胃元气而消息之,不可轻忽,妄许人以易治。
尝治一产后妇人,素有劳症,一年前,以八物汤愈,然连连绵绵,未为全去。次年得产,正癸
亥,属戊癸化火之年,天气炎甚,时医虽用人参,仍以山楂能解参毒间之,致寒热作泻。
余诊之,脉数九至,尚不短,用保元加干姜、熟附一分,四剂,数脉退减。再清晨诊之,按
下浮缓,但去着骨,指下细弦如丝,数脉如故。(此又以浮缓中有一条为败脉矣,可知前卷
一条之说,只是脉中之脊,非别一条也,神理全不同。)予曰∶不可为矣。彼恳求不已,用
桂制白芍五分,炙草五分,参、 各五分,作建中汤之意,服至八剂,数脉退,几六至。又
四剂,几五至。彼以为愈矣,遂止药。此四、五、六月后,脉转弦细而殁,此案有裨前论,
故附之。
(凡诊虚损,无不留心生死关头者。然生死在脉,死之迟速在证,其中颇有难决者。以脉言
之,一则两寸短弱,两尺软长,起伏如一,极似无病,而两旁边际萧条,与肌肉不相入也;
二则右寸短弱,左关沉陷,右尺细长,左尺软长,极似有根也;三则午前脉和似无病,午后
硬大似病重,而其证无甚增减也。以证言之,一则体重不能反侧,或两肋支满,或起动汗出
而神清音朗也;二则胸痹似结,痰不能出,饮食日减,而亦有不减也;三则忽发寒热如新感
,旋即热退,更加体倦气弱,语声拖放也。至于脉之细数芤散革牢,先数后缓,先硬忽软,
先细忽大;证之喑哑哕噫,更无不知其逆者,欲以此决其死之何日何时,终难灼见。曾诊两
人,一壮年冬月寒伤于足,以麻黄发其上,气逆足 稍动即喘,不能饮食,正月诸症稍减。
诊之,脉久不来,来如雀啄,仅在皮毛,五、七啄后,即盘旋于皮毛之上而不能去,去又如
弦之绝,从中分断,不能返入,两手并诊,又彼此相避,来去不齐。此元气已断,危在旦夕
。因饮食步履未改,决在立夏,竟延夏至何也?一老年平气弱音低,忽增胸痹、体倦、行步
乏力,饮食日减,夜不成眠,脉来雀啄,参伍不调,模糊无力,但不盘旋,不中断,不两手
相避,其歇在已去之后,而不能来耳,亦无寒热。时方冬月,用温补大剂,保肾安肝,兼行
痰血,并于饮食加意调摄。脉旋转正,犹虑肾涸木枯,及春生发之令,难免摧折。乃至次年
冬月,脉又结代,复以法调之,至今四年安健,此又何也?元气退而药食进之,其势必有相
及者,特其机微而难喻耳。究竟死期迟速,总不外脏气、天时、五行互克,即不十全,不失
八、九。《内经》曰∶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阳脉知病,阴脉知死
,阴阳之脉,岂可不别乎?)



<目录>

<篇名>虚损门题辞

属性:虚劳两字,世皆 侗言之,不知症有不同,治有相反。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