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1-思考中医-第92页

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看清了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我们不能光局限在几个病上,应该放开来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从少阳提纲条文的讨论,从对苦这样一个问题的引申,我们看到中医的内涵确实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的东西,只看你能不能真正地把握它,受用它。
2.别义
(1)五窍之特点
少阳提纲条文谈到口、咽、目三窍,这使我们想到五窍的问题。五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窍是什么?《说文》云:“穴也,空也。”《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疏》谓:“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综《说文》、《礼经》所云,窍就是山川中的孔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山洞,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出纳地气。地虽然属阴,虽然藏而不泻,但它也要交换,与天交换,与阳交换。它也要有呼吸。这个交换,这个呼吸就是通过位于山川的孔窍来进行的。可见自然天成的每一样造化都不是没用处的,都不会闲置,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上述这个“窍”的涵义,我们来看五藏的窍就非常清楚了。首先在中医里只有五藏有窍,六府没有窍。为什么呢?六府属阳,五藏属阴,六府应天,故泻而不藏,五藏应地,故藏而不泻。应天则本就空灵,何需有窍?应地则实而厚深,故需有窍以供出纳。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医理论它的基础很深厚,它的背景很深厚,而这个深厚处就是自然。因此,谈中医你处处在在都不要忘记自然。你道法自然了,你的理论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你的层次也就自然地上去了。你对这个理论就会坚信不移。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你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像这个五藏主窍的问题,一联系到自然,你就很清楚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肝、脾、肺、肾这几窍,这几窍皆符合于《说文》、《礼经》所给出的窍的涵义,即皆位于山川(头者身之山川也),皆具空穴孔窍之性。而且在这几窍中,肝窍目、肾窍耳、肺窍鼻皆分左右两窍,脾窍口虽不分左右两窍,然由上下两唇相构,且诸窍皆直通于外。惟独心之窍不具这个特性,它既不直通于外,亦非空穴之窍,且不分左右、上下,而为一独“窍”。五藏之中,肝脾肺肾诸藏皆实,而其窍却虚;心藏本虚,而其窍却实。五藏之中,心为君主。君主为孤为寡,故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