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都构成了所谓的“无证”可察。虽然“无证”,但疾病却确实存在。比如部分癌症病人,在发现前往往都没有明显的不适,应该说这个病已经很重了,可是“证”却很轻微。为什么会导致这个病重证轻的情况呢?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篇章里会详细的讨论到。这就告诉我们,中医的认证水平,实在就是辨识疾病的关键所在。像张仲景能够提前这么多年知道王仲宣的病变,这就是认证的高手。实际上,那个时候王仲宣不是没有病,也不是没有证。只是病尚未成形,证也非常轻微。如果一点影子也没有,那不成了无中生有。所以,张仲景既不是搞神通,也不是算命,只是见微知著罢了。见微知著,我们可以从形气上去看。见微者,言气也;知著者,言形也。在气的阶段,往往它很隐微。我们常说捕风捉影,可是在气的这个阶段,它往往连风影的程度都达不到。而一旦成形了,它就会显著起来。这个时候你很容易察觉,这个证是很明显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这个过程,由气到形。在气的阶段不容易显现,不容易发觉,而到形的阶段就不难识别了。如果在气这个阶段你就发觉了,这个就叫见微,那你肯定会知道沿着这个气的发展,将来必定会有一个成形的变化,知道这个变化,这就叫知著了。见微知著就是这个意思。见微知著,是中医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内经》里反复强调“上工治未病”,未病是什么?未病是没病吗?没病你去治它,这不成了没事找事。未病不是没病,也不是预防医学。未病就是尚未成形的病,是处在酝酿阶段的病,是处在气这个阶段的病。这个时候你去治它,那真是不费吹灰之力,那真是小菜一碟。可是一旦等到它成形了,成为肿块,成为器质性的病,这个就是已病,已经成形的病。这个时候就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了。所以,上工他从来不治这个已经成形的病,治这个病的就不叫上工。治这个病你再厉害,上工也会看你的笑话,说你这是:“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些年闲来无事翻看史书,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片断,当时以为记住了,所以,没有作笔记,也没有记标签。今天想把这一段告诉大家,可怎么也想不起细节来,是否出自《旧唐书》也不能记清。但,大体的情节还能勾画出来:有弟兄三个,都行医,三弟兄中,以老三的名气最大,病人最多,门庭若市,许多病人抬着来,走着回去;老二的名气略次,门庭也没有老三这样热闹;老大的门庭则是最冷落的,到他这里看病的也不是什么重病人。一次,一位高人带了弟子参访这弟兄三人,回去后,高人问弟子,你看这弟兄三个哪一个医术最高?哪一个医术最差?弟子不假思考地回答:当然是老三的医术高,你看老三的病号这么多,这么重,疗效这么好,所以,老三的医术是最高的。相比之下,老大的医术最差,你看他的门庭冷落,治的又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病,这算什么本事呢?师父听了连连摇头,非也!非也!三者之中,以老三之医术最差,老三之医道不能及老大的十分之一,老三充其量是下工,老二是中工,老大才是当之无愧的上工。老大治病不露痕迹,你在未病的阶段就给你消除了,这个病在老大那里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展到成形的阶段,在微的阶段就消于无形了。所以,在老大这里怎么会见到像老三治的那些危重病人呢?老三治那么多的危重病人,而且也都救治过来了,看起来是救了人的命。可是在疾病根本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你不去发现它、治疗它,等到折腾成这个样了你才来救治,这不是“劳命伤财”吗?上述这个故事也许是史实,也许是虚构。但,不管怎么样,个中的理趣却是值得我们深思。你要治未病,首先是要知未病,在未病的阶段你要能够发现它,这就牵涉到认证的水平,见微知著的水平。你要能于“无证”中认证,这个才算是上工。现代医学目前的各种检查手段,也都只限在已病这个阶段、成形这个阶段发现问题,等到将来真正能够作基因诊断了,恐怕也就进入到知未病这个行列。
乙、有证必有病
有证必有病,这是一定的道理,这个问题我们不用广说。但在西医里面会有例外的情况,比如神经官能症,它会有很多的证,但它们却无病可言。而在中医里,不会出现这个情况。
丙、证之轻重
证是许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显现,所以,证的轻重程度还不一定能决定病的轻重。有些病人证很重,但,病却很小、很轻,像一个牙痛,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却要命。因此,对证的这个复杂性大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这也不是一时半时就能弄清的问题。证的有无轻重取决于机体对疾病的反映程度;取决于机体对疾病的敏感性,当然,它还取决于机体与疾病的对抗程度,这些因素在我们研究证的问题时,都应该考虑进去。
丁、证之特性
证的特性,略述之,有如下几点:其一,证反映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是证的一般特性。比如胃脘这个部位疼痛,反映了病有可能在胃。头痛在前额,则说明病在阳明。也就是说证的部位与疾病的部位有一个相关性,这一点我们在辨证的时候应该考虑进去。其二,证反映了疾病的性质,这一点对证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辨出疾病之所在,那当然是重要的。比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