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81-思考中医-第18页

的是,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在近期得出结论,人的记忆除了我们所知的神经记忆之外,尚有一种遗传记忆和免疫记忆。其中,遗传记忆又被称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这与我们前面所称的“伏藏脑”有极为相似的地方。人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个沟通和联结两侧大脑的结构,这个结构叫脑胼体。脑胼结合体的存在说明左右脑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右脑的信息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交换到左脑而为其所用。所以,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必然的,这里面有生理结构作基础。我这一节的题目叫“读经开智”,阅读经典为什么能开智慧呢?其实这个意义就体现在上述这个过程。有效地阅读经典、研究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挖掘伏藏,可以帮助我们打开上述的伏藏脑,从而让人类文明的共同宝藏源源不断的流向个体。这个过程如果实现了,大家想想,怎么会没有智慧?怎么会没有学问呢?大家如果从这个高度去认识经典,经典就有意义了,经典就容易学进去了,这是真正的源远流长啊!愿意开取你的伏藏吗?当然,现在许多人不但不会对我上述的观点表示赞许,而且还会嗤之以鼻。因为他们一提到传统就喜欢跟现代对立起来,以为传统的东西都是阻碍现代的,都应该抛弃。其实,这样的认识是没有真正地认识好传统。在门外谈传统,对它望而生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台中师大的王财贵教授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凡是将传统看成是包袱的人,不是懦弱者,就是败家子!”希望大家能以懦弱者和败家子为戒。传统怎么可能是包袱呢?它是资本!通过适当的“投资”,它可以发展和壮大我们的事业。
5.认识经典与现代
下面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经典,可以分三方面谈:
(1)保守性问题
一提起经典,一提起传统,大家都免不了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保守性问题。以为现代文化必然都是开放性的,而经典的、传统的文化,必然带有保守性。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现代科学?甚至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没有拿到诺贝尔奖?这些似乎都与我们的文化有关,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保守因素造成的。这样一来,传统的东西当然就成了障碍。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我们对传统的文化持这样一种见解,那就是太不了解我们的文化了。1998年度,又有一位香港的华裔科学家摘取了诺贝尔化学奖的桂冠,在一次座谈会上,杨振宁博士专门就此谈到了大陆的科学家为什么至今仍未有一位问鼎诺贝尔奖。他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受儒家文化保守性的影响。在这里,我想单就儒家文化的保守性问题提出来与杨振宁博士商榷。儒家文化有保守性,我想杨教授的这个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现在要是抽问 10个人,起码会有 9个人这样回答。但是,儒家文化究竟有没有保守性呢?有保守性,你要拿出证据;没有保守性,你也要拿出证据。这个证据从哪里找呢?当然要从孔子那里找,当然要从正宗的儒教文化里找。《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我们翻开《论语》,哪一点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保守性呢?这一点我们似乎看不到。而相反的,我们看到了它的另一面,它的开放性。《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也就是谈论学习方面的问题,一门文化它有不有保守性,它是不是固步自封,很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学习的方面。在“学而”篇里,孔子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开篇的这段教诲,实际上道出了治学的三大窍诀。第一窍诀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窍诀。它不仅仅是学习了知识,要经常安排复习的问题,大家都经历过复习,大家回想一下,学习了,复习了,是不是就产生了快乐呢?是不是就有喜悦呢?当然,时习之还不仅是指复习的问题,更多的是指实践的问题,用的儒家的学问问题。大部分经验告诉我们,学习这个过程是枯燥的,要不怎么会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呢?所以,在学问海里没有几个人能坚持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见到“悦”。没有见到“悦”,那学习就是件苦差事,吃力不讨好,哪个愿意去做?前些年为什么那么多人下海经商,原因就在这里。海里面有“悦”,书里面没有“悦”。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玉女,有几个人能见到书中的金屋呢?所以,学问能不能真正地活到老学到老,关键的就要看他有不有这个“不亦说乎”。这个“不亦说乎”在学问上叫“学乐”,要有学乐融融,在佛道里叫“法喜”,要法喜充满。初学的修行僧,为什么叫苦行僧呢?因为这个过程非常苦,几乎没有乐趣可言,全靠一个信念在维持。所以,这个阶段戒律很重要,要靠这个戒律来约束,否则坚持不下去。而一旦迈过了这个阶段,学以致用了,在用中有了乐趣,有了感受,真正产生了法喜,到了这个境界,那完全就不同了。你不用再担心你的信心会退失,不再需要用什么东西来强迫你、约束你修持,你会自然而然地去行持菩萨道。修行变成了你的生命,修行变成了你的生活。这又叫无勤而作。所以,学问能不能做下去?修行能不能搞下去?这个“学乐”、这个“法喜”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