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而阴证则不然,阴证易伏易藏,我们不易发觉它。所以,到最后能酿成大患,造成危证险证的,往往就是这个阴证。为什么阴证易伏藏而不易发觉呢?根本的原因就是阳火虚衰了,识别系统麻木了,对任何异常都反应不出来。一句话,就是主不明了。窦氏提出的这个思想,很值得我们结合现实来进行思考。总的来说,君火在上,肾水在下。《老子》云: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君火高高在上,贵为君主,可是它的基、它的本在哪里呢?在下,在肾水。所以,君火与肾水又是这样的一种关系。病至少阴,往往高高在上和低低在下的都不行了。没有在下的这个基和本,在上的君主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因此,疾病发展到少阴,就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阶段。二、少阴病提纲少阴病提纲以原文 281 条之“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为依据。为与病机相合,我们仍可将其改为:“诸脉微细,但欲寐,皆属于少阴。”有关少阴病提纲,我们拟从三方面来讨论。1.微妙在脉由六经篇题皆云“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可知仲景对脉是非常强调的。但是,具体地落实到六经提纲条文里,却非皆有脉。如阳明提纲条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而未云:“阳明之为病,脉大,胃家实。”同样,少阳之提纲条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而未云:“少阳之为病,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可见六经虽皆重脉,然直接将脉落实于提纲条文里的,则仅有太阳少阴两经。故知脉与太阳少阴具有特殊的意义。脉的意义很微妙,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所以,察脉关键的是看阴阳。前面我们讲过,阳加于阴谓之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心脏不停地搏动,致血液在脉管里流动,并形成脉压差,这就有像潮水一样起伏涨落的脉搏出现。血属阴本静,为什么会在血管里流动,并形成起伏的变化呢?这就是阳的作用。因此,我们将脉形容为阳加于阴,是十分恰当的。这样一来,我们诊脉其实就是察阴阳,察水火,从而也就是察心肾。心肾水火阴阳者,皆属少阴。以少阴为心肾水火之藏。所以,脉与少阴的关系就很特别。而少阴与太阳又是标本、对待、表里的关系,因此,在整个六经的提纲条文里,就只有太阳少阴谈到脉。太阳少阴为表里,太阳是在外一层谈阴阳,谈水火。太阳为什么与寒水相连?就是要强调这个阴阳水火。火升则水升,火降则水降,这才有水的循环。而少阴呢?少阴则是在内一层讲阴阳、讲水火。在外的太阳言阴阳水火之用,在内的少阴言阴阳水火之体。因此,太阳与少阴实际上就是体与用的关系。病到了少阴,显然体用都衰微了。用不行了,脉势就显得很微弱;体不足了,脉当然就细起来。因此,“脉微细”实际上讲的是体用都不行了。“脉微细”的情况在《伤寒论》中有两处,一处在少阴篇里(少阴篇不只一条),另一处在哪里呢?就在太阳篇。太阳篇 60条云:“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太阳篇的这一条讲得非常形象,刚好将我们以上讨论的内容作了一个总结。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出现振寒,脉微细。为什么会脉微细呢?以内外俱虚故也。内则言少阴言体,外则言太阳言用。用虚则脉微,体虚则脉细。故一个“脉微细”,已然将水火、心肾、内外、体用的病变揭露无遗。你说这个脉微不微妙呢?2.但欲寐(1)人之寤寐我们首先来看人的寤寐情况。人的睡眠和觉醒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这在前面已经多次谈到过。我们曾作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人的清醒与睡眠,就像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一样。故《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就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而这个“天有昼夜,人有起卧”,我想就是最大的相应,最大的合一。如果我们从天之昼夜及人之寤寐中,仍参不出这个合一,仍以为中医这个理念是虚玄的,那就只好“道不同不相为谋”了。既然天之昼夜即是人之寤寐,那当然人之寤寐就要与昼夜相应。现代几乎大多数人都不明这个道理,以为只要睡够八小时就行了,而这个睡觉的时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天地白昼了,你醒了,你寤了;天地黑夜了,你睡了,你寐了,这个才叫相应,这个才叫合一。如果反过来,那就不是相应、不是合一了。相应、合一又叫得道,得什么道呢?得天之道。得道多助。不相应、不合一又叫失道,失道寡助。因此要想养生保健,把握好寤寐的时间,其实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昼何以明呢?以日出地则明也。夜何以暗?以日入地则暗。由此亦知,人之寤寐也是因为这个日出地和日入地的关系。日出地则明,于易卦则为晋。晋者上离下坤,离在坤上为晋(?)。离为火为日,坤为地。日火出地,阳光普照,何得不明?故《说文》云:“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也。”《杂卦》云:“晋,昼也”。《彖》曰:“晋,进也。明出地上,顺而丽乎大明。”日入地则暗,于易卦则为明夷(x)。明夷正好是晋的一个相反卦。把晋卦倒过来,变成坤上离下,就成为明夷。明是光明,夷呢?夷者伤也。明伤故晦。日出地上,其明乃光。此则为晋,为昼,亦为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