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9-医藏 -10-中医理论

273-张聿青医案-第155页

阴,制伏君火,大势已退。而口渴终不能全愈,苔黄心糙。良以肺热来自少 阴,而胃府浊痰,郁即生热,胃脉通心,故令君火日动不已,则必移肺。兹拟开展气化,弗令胃中有所蕴 郁,即是不治热而治热之法也。
炒香豆豉(二两) 炒半夏曲(三两) 南沙参(四两) 紫口蛤壳(二两水飞) 广郁金(一两五钱) 天 花粉(二两) 北沙参(三两) 炒黄川贝母(二两) 光杏仁(三两) 炒麦冬(二两) 粉丹皮(一两)
茯神(二两)
上药研细末,用枇杷叶膏打糊为丸,每服三四钱。
王(左) 失血往往盈盆而至,然屡经大吐,未几一切如常,若论阴亏,则火且由虚而起,何况血去之甚 多乎。今诊右关脉滑大有力,两尺俱觉敛静。其血之上冲,由于胃之湿热蒸燔,迫而使涌,不言可喻。所 以血去多而一切如常者,以阳明多气多血故也。刻下左胁时觉霍霍有声,盖胃热上蒸,则肺肝气逆。
调理之策,惟宜清降胃土,而平肺肝,勿犯实实虚虚之戒。
广郁金(二两) 泽泻(一两五钱) 木猪苓(一两五钱) 川连炭(四钱) 枳实(一两) 川贝母(一 两五钱去心) 炒黑丹皮(一两二钱) 杏仁霜(二两) 苏子霜(二两) 钉赭石(一两五钱 透研水飞)
橘白(盐水炒七钱) 生薏仁(二两) 茯苓(三两) 栝蒌仁(压去油二两) 降香屑(四钱) 牛膝炭(三两 )茜草炭(一两五钱)
上为细末,用水炒竹茹三两煎浓汤帚洒泛丸,每服二钱,每日二次。
虞(左) 曲直动摇,风之象也。因有是言,故世俗凡遇心中震荡之疾,莫不以为心血之亏,肝液之耗也。
殊不知动摇虽系风象,而仲景痰饮门中,则曰心下悸者,为有水气,足见悸荡之疾,有虚有实,全在临 症辨认之耳。脉象沉弦,面色晦黄,全无阳气有余之象。而每遇操劳,或暮夜临卧之时,心中辄悸,平素 多湿之人,正与金匮水停为悸之条符合。用药不宜呆补,温理脾胃,即是补中寓泻,泻中寓补之法也。
上党参(元米炒二两) 广陈皮(八钱) 泽泻(一两五钱) 白蒺藜(去刺炒二两) 东洋参(元米炒三 两) 淡干姜(五钱) 藿香梗(一两五钱) 川断肉(一两五钱) 酒炒杭白芍(一两五钱) 野于术(三 两) 制附子(七钱) 白蔻仁(三钱另研和入) 云茯苓(四两) 炙黑草(四钱) 生熟薏仁(各八钱)
炒沉香曲(一两) 制半夏(一两五钱) 炒牛膝(一两五钱) 浓杜仲(二两) 炒枣仁(一两五钱)
炒杞子(一两五钱)
上药为末,水泛为丸。
鲍(右) 经云、阳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病后而四肢常欠温和,似属病伤阳气,
阳虚则分肉不温,所以肢为之厥。经又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足见阳气一失其 所,尚如此之可畏,何况实系阳虚,而至于四肢厥逆哉。细察脉情,濡而带滞,谓为病后湿郁,阳气不能 敷布于四末则可,谓为阳气式微,不能充达于四肢则不可。盖一由于阳气之衰竭,一由于阳气之不 治,不可不辨也。若执阳气温分肉之例为言,则与失其所折寿不彰之条刺谬矣。以意会之,自有至理 存乎其中。拟补气运湿,以宣其阳气营运之道路。
西潞党(元米炒三两) 煨天麻(一两五钱) 香白芷(一两) 光杏仁泥(三两) 川桂枝(六钱) 野于 术(二两炒)
白僵蚕(二两炒) 生熟薏米(各一两) 郁金(一两五钱) 草果仁(五钱炒) 云茯苓(三两) 新会皮(一 两) 泽泻(二两) 白蔻仁(七钱另研和入) 中川朴(六钱) 制半夏(二两) 本(八钱)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陈(右) 经闭之症,大旨为生化不及而营血日枯,或郁滞不宣而营血以痹。则是枯竭之候,形瘦羸弱,
内热骨蒸。痹塞之症,寒热往来,咳逆腹痛。一症有一症之见端,断无闭阻数年,仍复起居如常之理。盖 经漏淋沥之后,冲任内伤,血虚生热,热复耗血,生化与所耗相抵,故月信为之不行。有所耗亦有所生,
故数载之久,起居尚能如旧。仿近贤补气益血,作日就月将之计。
西党参(四两) 全当归(二两五钱酒炒) 山茱萸(去核炒一两) 川断(二两) 生甘草(五钱) 大生地 (五两炙) 粉丹皮(二两炒) 川芎(一两二钱蜜水炒) 炙绵 (三两) 泽泻(一两五钱) 炒松麦冬(二两 )酒炒杭白芍(一两五钱) 野于术(一两五钱炒) 香附(童便制三两) 炒青蒿(一两五钱) 生山药(三两)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张建侯 大病之后,继以失血,失血之后虚象毕集,或恶寒,或恶热,痰多喘促,痰至盈碗,而复火从上 升,动辄不寐。前以痰喘之甚。进以小青龙去麻辛,顿退十七。辛温之药,并未动血,苟非饮阻肺降,安能 若此。而痰喘甫轻,连宵不寐,此由脾胃之阳气薄弱,营液亦亏,致肝经之阳气,转觉有余。治之之法,清 之养之,必碍脾胃,温之化之,必碍营液。夫肝自左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