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方祖)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枳术丸(枳术汤下) 枳实理中汤(理中汤下)

  崔氏八味丸(方祖)

  当归补血汤(保元汤下) 调中益气汤(保元汤下) 升阳顺气汤(保元汤下) 升阳补气汤(升麻汤下) 门冬清肺饮(生脉散下)

  升阳益胃汤(保元汤下) 犀角地黄汤(伤寒门) 保元汤(方祖) 四君子汤(方祖) 八珍汤(四君子汤下)

  十全大补汤(保元汤下) 钱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

  卷十三・专方

  虚损门

  薯蓣丸(金匮) 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薯蓣(即山药。二两。)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大豆黄卷(各七钱半) 甘草(炙。

  一两二钱) 人参 阿胶(各五钱) 芎 芍药 麦门冬 白术 杏仁防风 柴胡 桔梗 茯苓(各四钱) 干姜(二钱) 白蔹(钱半) 大枣(五十枚。为膏。)

  上二十一味。末之。炼白蜜和丸。如弹子大。空心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酸枣汤(金匮) 治虚劳虚烦不得眠。盗汗。

  酸枣仁(炒。半两) 甘草(炙。一钱) 茯苓 知母(炒) 芎 (各二钱)

  上五味。水煎。温分二服。 深师。加生姜。便溏。去知母加人参。服此盗汗不止。去芎 加芍药。怔忡。去知母、芎 。加人参、黄 、当归、陈皮、莲肉。

  大黄 虫丸(金匮) 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宜用此方。攻其恶血。然后补之。

  大黄(二钱半。) 黄芩(二钱。) 甘草(三钱) 桃仁(一合) 杏仁(一合) 干地黄(一两) 芍药(四钱)

  干漆( 令烟尽。一钱) 虻虫(一合) 水蛭(十枚。猪脂熬。) 蛴螬(一合) 虫(半合)

  上十二味。为末。蜜丸如小豆大。温酒服五十丸。日三服。

  百劳丸 治一切劳瘵积滞疾。不经药坏者宜服。

  当归(炒)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人参(二钱) 大黄(四钱) 栀子(十四枚。

  去皮熬。) 虻虫(十四枚) 水蛭(十四枚。熬黑)

  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百劳水下。取下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百劳水。以杓扬之百遍。然后煮沸。即甘澜水法也。

  琼玉膏 治虚劳干咳。喉中血腥。肠中隐痛。

  鲜地黄(四十两) 人参(另为末) 白茯苓(另为末。各十两) 沉香(另研) 琥珀(另研。各半两)

  先以地黄熬膏。点纸上不渗。入人参、茯苓末。并入糖晶二十两。搅匀熔化。离火。再入琥珀、沉香和匀。瓷罐收藏。清晨午前。温酒服数匙。沸汤亦可。

  四味鹿茸丸 治肝肾督脉皆虚。咳嗽吐血。脉虚无力。上热下寒。

  鹿茸(酥炙。另捣成泥) 五味子 当归身(各一两) 熟地黄(二两)

  为细末。酒和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腹温酒送下。

  济生鹿茸丸(作汤。名生料鹿茸丸) 治肾脏真肠久虚。下体痿弱。疼痛喘嗽。水泛为痰。

  鹿茸(酒炙) 牛膝(盐酒炒。) 五味子(各二两) 石斛 巴戟肉 附子(炮。) 川楝肉(酒蒸) 山药 肉桂 杜仲(盐酒炒。) 泽泻(盐水炒。各一两) 沉香(另研。五钱)

  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侵晨温酒下。俗本尚多白棘、菟丝、磁石、阳起石四味。

  安肾丸 治肾虚风袭。下体痿弱疼痛。不能起立。

  肉桂 川乌头(炮。各一两五钱) 白蒺藜(炒。去刺。) 巴戟天(去骨。) 薯蓣(姜汁炒。) 茯苓 石斛(酒炒)

  川萆 (炒) 白术 肉苁蓉(酒浸去腐) 补骨脂(炒。各四两八钱)

  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腹盐汤。临卧温酒下。肾脏为风寒所袭。所以不安。故用乌头、蒺藜祛风散寒之剂。风去则肾自安。原无事于温补也。其他桂、苓、术、 、脂、戟、苁、斛。虽曰兼理脾肾。而实从事乎祛湿利水。只缘醉饱入房。汗随风蔽。所以肢体沉重。非藉疏通沟洫。病必不除。因仿佛地黄饮子而为制剂。彼用地黄、菖、志、冬、味、萸、附以交心肾之气。

  此用蒺、 、术、蓣、骨、脂、乌头以祛坎陷之风。与崔氏八味丸。迥乎不同也。四乌 骨一芦茹丸。(素问) 治气竭肝伤。脱血血枯。妇人血枯经闭。丈夫阴痿精伤。

  乌 骨(四两。即乌贼骨) 芦菇(一两。本草作茹芦。即茜根。)

  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内经之方不多见。仅仅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