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多郁怒。怒则饮食不思。恒服消导之味。则中土愈困。饮食皆化为痰。痰从火化而为眩晕矣。

  岂平常肥盛多湿之痰可比例乎。为疏六君子方。水泛为丸。服之以培中土。中土健运。当无数化不及。留结为痰而成眩晕之虑。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

  朔客梁姓者。初至吴会。相邀石顽往诊。时当夏月。裸坐盘餐。倍于常人。而形伟气壮。热汗淋漓于头项间。诊时不言所以。切其六脉沉实。不似有病之脉。惟两寸略显微数之象。但切其左。则以右掌抵额。切其右。则易左掌抵额。知其肥盛多湿。而夏暑久在舟中。时火鼓激其痰。

  而为眩晕也。询之果然。因与导痰汤加黄柏、泽泻、茅术、浓朴二服而安。

  又治松陵贡士吴友良。年逾古稀。头目眩晕。乃弟周维。素擅岐黄。与补中益气数服。始用人参一钱。加至三钱。遂痞满不食。坐不得卧。三昼夜。喃喃不休。仲君孝廉谦六。相延石顽往候。见其面赤。进退不常。左颊聂聂 动。诊其六脉皆促。或七八至一歇。或三四至一歇。询其平昔起居。云。是知命之年。便绝欲自保。饮啖自强。此壮火烁阴而兼肝风上扰之兆。与生料六味除去茱萸。易入钩藤。大剂煎服。是夜即得酣寝。其后或加鳖甲。或加龙齿。或加枣仁。有时妄动怒火。达旦不宁。连宵不已。则以秋石汤送灵砂丹。应如桴鼓。盛夏酷暑。则以小剂生脉散代茶。后与六味全料调理。至秋而安。

  卷六 神志门

  癫

  经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癫疾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癫疾之脉。虚则可治。实则死。搏阴则为癫疾。

  癫虽为阴。若得搏大滑脉。故自已。若得小坚急。为阴脉之极也。故不治。虚则邪气未盛。

  故可治。实则纯乎邪矣。故死。

  难经曰。重阴者癫。癫病始发。意不乐。直视僵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脉经曰。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阳附阴者。腰以下至足热。腰上寒也。阴附阳者。腰以上至头热。腰下寒也。

  癫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 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涌出痰涎。后用安神之剂。怒动肝火。风痰上盛而发癫狂。导痰汤加芩、连、菖、远。煎成入朱砂、沉香磨汁调服。言语失伦。常常戏笑。不发狂者。心虚也。定志汤加姜汁、竹沥。膈间微痛者。

  兼有瘀血。加琥珀、郁金。(如无郁金。蓬术代之。)因思虑而得者。先与稀涎散。后用归脾汤加辰砂末调补之。心经蓄热。或时发躁。眼鼻觉热者。定志丸加芩、连、麦冬、牛黄。实者。凉膈散加川连、麦冬、菖蒲。癫病语言错乱。神气昏惑者。千金防己地黄汤。因思虑妄想不遂。致神不守舍而妄言妄见。若神祟所凭。初起用半夏茯神散。数服自愈。若日久为汤药所汨。神出舍空。非大剂独参加姜汁、竹沥填补其神。不能克应。有病癫人。专服四七汤而愈。盖气结为痰。

  痰饮郁闭其神识也。癫疾既久。动辙生疑。面色痿黄。或时吐沫。默默欲眠。此虫积为患。妙功丸。若癫哭呻吟。为邪所凭。非狂也。烧蚕纸酒水下方寸匙。

  李士材治张少椿女。以丧子悲伤。忽当雷雨交作。大恐。苦无所避。旦日或泣或笑。或自语。

  或骂詈。如中鬼祟。诊其心脉浮滑。余皆沉细。此气血两亏。忧恐伤心。心伤则热。热积生风也。

  以滚痰丸。用桔梗、延胡索、陈皮、杏仁煎汤送下。出痰积甚多而愈。

  卷六 神志门

  狂

  经云。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狂。

  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甚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阳盛则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有怒狂者。

  生于阳也。阳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阳厥。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夺其食则已。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则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此阳气怫郁。不得疏越。少阳胆木挟三焦相火。太阳阴火上逆。故使人易怒如狂。夺其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