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方云。射工毒虫。鹅能食之。可知其有祛风杀虫。解毒散血之功也。今用其血以开其结。确有至理。逆推受病之源。原因惊恐所致。惊则气乱。载血上逆。而兀兀欲吐。若彼时吐出。却无菀积于中。胃气阻逆之患矣。胃气阻逆。谷神得不困惫乎。其血肉可啖者。正赖脂膏。以攸利脏腑之气也。然脏腑之气。非谷不安。而安谷全赖乎血。血者。神气也。故取善消谷气之血。乘其生气未离。是可直透关钥引领宿积之瘀。一涌而胸次荡然。虽属寻常食品。而凉利五脏之功。洵不寻常。先是有人患此。绝粒三载。得此顿愈。其后中翰金淳还公郎。太史韩慕庐东坦。咸赖此霍然。远近相传。凡噎膈呕逆。用之辄效。当知噎膈呕逆。虽属胃中血枯。若中无瘀结。何致捍格不入。故取同气相感之力。一涌而荡散无余。真补中寓泻之良法。

  详鹅血可以激发胃中宿滞。则生鸭血未为不可。生黄牛血亦未为不可。总取以血攻血。而无峻攻伤胃之虞。昔乔三余治一总戎。患噎膈。百药不应。乔以法激之。呕出瘀积数升而安。喻嘉言治一血虫。用法激之上涌。然后用药。法皆秘而不宣。由是类推。可以默识其旨。此与劳伤吐血之日宰鸭血。冲热酒服。同源异 。深得肘后经奥旨。足补夏子益奇方之未逮。

  虞恒德治一中年妇。产后伤食。致脾虚不纳谷。四十余日。闻谷气则恶心。闻药气则呕逆。

  用异功散加藿香、砂仁、神曲、陈仓米。先以顺流水煎沸。调伏龙肝。搅浑澄清取二盏。加姜、枣煎服。遂不吐。别以陈仓米煎汤。时时咽之。服前药二三剂渐安。

  薛立斋治一妇。年三十余。忽不进饮食。日饮清茶三五碗。少用水果。经三年矣。经水过期而少。此思虚伤脾。脾气郁结所致。用归脾汤加吴茱萸。不数剂而饮食如故。

  又治一妇。因肝脾郁滞。而不饮食二年。面部微黄浮肿。仍能步履。但肢体倦怠。肝脾二脉浮弦。按之微而结滞。用六君子加吴茱萸。下痰积甚多。饮食顿进。形体始瘦。卧床月余。仍以六君子加减。调理而安。

  周慎斋治一人。饮食如常。每遇子时即吐。大便秘。询其人必有苦虑忧思。脾气郁结。故幽门不通。宜扶脾开窍为主。用人参、白术以苍术拌炒、茯苓各一钱。炙甘草五分。附子煮乌药三分。水煎服愈。

  石顽疗吴江署篆张公。年壮体丰。恒有呕逆痰涎之恙。六脉每带濡滑。惟二陈加枳、术、石斛辈。服之应手。良由政务繁冗。心力俱劳所致耳。

  卷四 诸呕逆门

  霍乱(干霍乱、吐利)

  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肠胃。则为霍乱。厥气上逆则霍乱。

  伤寒吐利。由邪气所伤。霍乱吐利。由饮食所伤。其有兼伤寒之邪。内外不和。加之头痛发热而吐利者。是伤寒霍乱也。原仲景之意。岂非在饮食。如为是病。彼以寒邪传入下焦。胃气因之不和。阴阳痞膈者。安得不有以致之乎。不然。何以用理中、四逆治之耶。此病多发于夏秋之交。在寒月亦间有之。昔人云。多由伏暑所致。然亦未必皆尔。大抵湿土为风木所克则为是证。

  故呕吐泻泄者。湿土之变也。转筋者。风木之变也。合诸论而求之始为活法。然多有郁结伤脾。

  饮食停滞。一时停塞。气不升降而然。夏月霍乱吐泻作渴。胃苓汤加半夏、藿香。面赤口干。加炒川连。春夏秋三时。饮食后触冒暴寒成此证者。藿香正气散。若吐利转筋。为风木行脾。平胃散加木瓜。夏秋感冒。吐泻霍乱。六和汤为要药。身热烦渴。气粗喘闷。或吐泻厥逆躁扰者。此伤暑霍乱。宜香薷饮沉冷服。甚则手足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而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

  此火伏于厥阴也。为热极似阴之候。急作地浆。煎竹叶石膏汤。误作寒治必死。夏秋霍乱。多食冷水瓜果所致。宜木香、藿香、陈皮、浓朴、苏叶、生姜。四肢重着。骨节烦疼。此兼湿也。二术、二苓、浓朴、陈皮、泽泻。七情郁结。宜乌药、香附、木香、浓朴、枳壳、陈皮、紫苏。夏秋之交。伤暑霍乱。大忌术、附、姜、桂种种燥热之药。误服必死。凡夏秋霍乱。有一毫口渴。

  即是伏热。不可用温理脾胃药。如燥渴小便不利。五苓散为主。本方中肉桂亦宜酌用。惟泄泻不渴。二便清利。不甚臭秽者。方可用理中温之。吐泻不止。元气耗散。病势危笃。或水粒不入。

  或口渴喜冷。或恶寒战栗。手足逆冷。或发热烦躁。揭去衣被。此内虚阴盛。不可以其喜冷去被为热。宜理中汤。甚则四逆汤。加食盐少许。若暴泻如水。周身汗出尽冷。脉弱不能言语。急投浆水散。并须冷服。若冒暑伏热。腹痛作泻。或利或呕者。木瓜、吴茱萸。食盐同炒。煎汤温服。

  胎前产后霍乱。另详本门。凡霍乱新定。周时内慎勿便与谷气。多致杀人。以胃气反逆。不能平复也。如吐泻已多。元气耗极。审无邪者。方与米饮补养。举世治霍乱吐利。不问虚实寒热。概用藿香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