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芦根、茆根等分煎服。不应。

  加竹茹、生姜。反胃倦怠无力。垂死者。以人参一二两浓煎。加姜汁顿服。属寒者。加桂附少许。

  下焦虚寒。不能生土。食久反出。用附子一枚。切去尖上一片。镂成一孔。入丁香四十九粒。仍将切下者掩上扎定。捣取生姜自然汁煮熟焙干为末。每用一匙置舌上。徐徐以津唾送下。若烦渴则频与糜粥。忌油腻生冷。此孙兆秘传。累效。虚甚者。加人参一两驾驭之。郁悒失意人。或孤寡。初起自当舒郁。逍遥散。久之必兼补养。归脾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食久反出。其脉沉迟。八味丸加丁、沉。间进黑锡丹。精衰不能蒸腾于上。咽喉闭塞。水谷艰进。强食则吐者。六味丸加肉桂、五味。不应。加沉香、砂仁。有阳虚不能统运。

  呕逆便秘。用人参、大黄、附子攻之即通。然真气竭者。终不可救。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

  代抵当丸作芥子大。服二钱。去枕仰卧。细细咽之。但饮热汤及椒、姜辄呃者。即瘀血也。反胃而胸中嘈杂不宁。或作或止。其人懊 。面上有白点者。作虫积治之。丹方。治噎膈反胃。用虎酥炙为末。每服二钱。独参汤送下。或猫胞一具。炙脆为末。稍加脑、麝。陈酒服之。虎啖生人。猫食生鼠。其性则一。故可代用。若胃中寒痰。不能纳食者。狗宝为末。每服五七分至一钱。陈酒服之。以上三方。轻者一服。重者三服。剧者不过七服。后以理中、四君、八味等调之。

  又方。用陈香橼一枚。去瓤。入生姜汁拌生附子末一两。外以姜滓。湿纸裹煨。 透焙燥为末。

  每服五七分至一钱。浓煎独参汤服之。此孙兆变法也。反胃初愈。切不可与粥饮。每日与独参汤。少加炒陈米。不时煎服。旬日后方可小试稀糜。往往即食饭者。多致复病而危。凡反胃而致大吐白沫如鸡子清者。是肺胃俱虚。矢如羊粪。则大肠血槁。即大补气血。终亦必亡而已。

  〔诊〕胃反脉数无力为血虚。脉缓无力为气虚。数而有力为有热。数而滑疾为有痰。紧而滑者。

  寒饮上逆。小弱而涩。血虚胃反。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

  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脉微涩。滑伯仁治一妇反胃。每隔夜食。至明晚皆吐出不消。其脉沉而弱。他医以暖胃药罔效。滑迟疑未决。一日读东垣书。谓反胃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从于气。中焦吐者从于积。下焦吐者从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溲利。大便秘。为下焦吐也。法当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滑得此说。遂以萸、茴、丁、桂、半夏。二十余剂而安。所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也。

  石顽治汤伯干子。年及三旬。患呕吐经年。每食后半日许。吐出原物。全不秽腐。大便二三日一行。仍不燥结。渴不喜饮。小便时白时黄。屡用六君子、附子理中、六味丸。皆罔效。日滨于危。逮后延余诊之。其两关尺弦细而沉。两寸皆涩而大。此肾脏真阳大亏。不能温养脾土之故。

  遂以崔氏八味丸与之。或谓附子已经服过二枚。六味亦曾服过。恐八味亦未能克效也。余曰不然。

  此证本属肾虚。反以姜、附、白术伐其肾水。转耗真阴。至于六味。虽曰补肾。而阴药性滞。无阳则阴无以生。必于水中补火。斯为合法。服之。不终剂而愈。

  卷四 诸呕逆门

  呕吐哕

  (干呕 漏气 走哺 呕苦 中酸 吐酸 呕水 吐沫 吐蛔)

  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胃热则呕。)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人之哕者。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声哕。

  金匮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阴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变害莫测。岂独反胃而已。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阳。大枣缓脾。生姜发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为肠鸣。

  故用是汤分解阴阳。水升火降。则留者散。虚者实也。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而思水者。水饮逆于胸中也。故用猪苓之味淡。从膈上渗其所积之饮。更以白术利水生津。

  使水精四布。而呕自除矣。

  呕而发热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