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饮食倍常。酬应不倦。屡以惊悸虚脱风疮治皆不效。王诊得六脉俱长。三部有力。此系太过之脉。心肾不交。而上悸下脱。皆痰饮留积所致。风疮亦是痰饮流入经隧。内湿招风之故。先以滚痰丸逐去痰毒。三日一次。然后用豁痰药。加减调理而安。

  薛立斋治一人。背肿一块。按之则软。肉色如故。饮食如常。劳则吐痰。此脾虚而痰滞。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羌活。外以香附末、姜汁调饼。灸之而散。后因劳役头眩作呕。仍以前药减羌活。加蔓荆子而愈。

  李士材治秦景明。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即呕吐不能食。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弗愈也。须先进补中益气。十日后以瓜蒂散频投。涌如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得水晶色者升许。

  如是者七补之。七涌之。百日而窠囊始尽。专服六君子、八味丸。经年不辍。

  又治朱文哉。遍体如虫螫。口舌糜烂。寅卯必见异物。其脉两关弦滑且大。定为痰饮之 。

  投滚痰丸一服。微有所下。更以控涎丹下痰及积。身痛减半。更以参、术煎汤送控涎丹。复下数行而愈。

  石顽治周又韬张使。本燕人。体肥痰盛。善肉善饭。而患痰鸣喘嗽数年。食伤恒发。则六脉迟滑。时见歇止。声如拽锯。遍地皆痰。每岁或一二发。或三五发。深秋初冬尤甚。遂用倒仓法。

  自言肢体皆轻。前证遂不复作。二年后。因不禁牛肉。复发。然其势较前不过十一。是亦不慎口腹所致耳。

  卷四 诸气门下

  咳嗽

  素问云。肺之令人咳。何也。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

  则为肺咳。肺咳之状。咳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

  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五脏之久咳。

  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

  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

  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岐伯虽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其所重全在肺胃。而尤重在外内合邪四字。人身有外邪。有内邪。有外内合邪。此云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是指内邪郁发而言。若外邪入伤肺合而咳。原无脏腑相移之例也。

  金匮云。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

  以治其咳满。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金匮治咳。叙之痰饮之下。以咳必因之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

  外邪入而合之因嗽。即无外邪。而支饮渍入肺中。自足令人咳嗽不已。况支饮久蓄膈上。其下焦之气。逆冲而上。尤易上下合邪也。夫以支饮之故。而令外邪可内。下邪可上。不去支饮。则咳终无宁宇矣。其曰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明外内合邪之证。惟小青龙汤为的对耳。然用小青龙汤。其中颇有精义。须防冲气自下而上。重增浊乱。其咳不能堪矣。

  伤寒用小青龙汤。无少阴证者可服。杂证用小青龙汤。亦恐少阴肾气素虚。冲任之火易于逆上。

  冲任火上。无咳且增烦咳。况久咳不已。顾可动其冲气耶。盖冲任二脉。与肾络同出胞中。肾虚不能固守于下。则二脉相挟从少腹逆冲而上也。盖肾气本虚之人。即素无痰饮。才感外邪。则冲任之火便乘势上凌膈上。迫 津液而为痰饮。支塞清道。必至咳逆倚息不得卧也。倚息者。倚伏而喘息。阴火内应外邪。为证最急。不得不以小青龙为务也。只缘真元素亏。纵有合剂。不能逞迅扫之力。所以余邪得以久持。致有如下变证也。多唾。饮上溢也。口燥。津液伤也。寸脉沉。

  尺脉微。手足逆冷。卫中阳气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