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当归、芍药、阿胶、乌梅、砂仁之类。白芍、乌梅收脾阴。黄连、枳实泻胀满。归、胶补营血。苓、半去涎饮。砂仁醒脾气也。倘触动平昔所蓄之湿热。胀满逆上喘急者多死。下利不止者亦死。

  〔诊〕脉来缓大者属气虚。弦数者为血热。气口紧盛或滑为停滞。濡滑为湿热。弦细为肝邪乘脾。人迎浮弦为风气内乘。弦细而数为阴邪上逆。若虚大无根。为脾胃气衰。沉细短涩。为肾脏气绝。

  石顽治太史钱宫声媳。去秋疟久大虚。饮食大减。经水不调。季冬略行一度。今春时发寒热。

  腹满不食。服宽胀利水药不应。拟进破血通经之剂。邀石顽相商。其脉左寸厥厥动摇。右关与两尺虽微弦。而重按久按。却滑实流利。惟右寸左关虚濡而数。寻之涩涩少力。此阴中伏阳之象。

  洵为胎脉无疑。良由中气虚乏。不能转运其胎。故尔作胀。前医曰。自结 迄今。距十二载。从来未曾受孕。病后元气大虚。安有怀娠之理。石顽曰。向之不孕。必有其故。今病后余热留于血室。因而得妊。亦恒有之。细推病机。每粥食到口。辄欲作呕。惟向晚寒热之际。得热饮入胃。其寒热顿减。岂非胃气虚寒。水精不能四布。留积而为涎液。汪洋心下乎。俗名恶阻是也。其腹满便难之虚实。尤须明辨。金匮有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必便难。乃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况大便之后。每加胀急。以里气下通。浊阴乘机上扰。与得下临时宽快迥殊。其治虽当安胎为主。但浊阴之气。非藉辛温不能开导其结。遂疏四君子汤。益入归、芍以收营血之散。

  稍借肉桂为浊阴之向导。使母气得温中健运之力。胎息无浊阴侵犯之虞。桂不伤胎。庞安常先有明试。余尝屡验之矣。服后寒热渐止。腹胀渐宽。饮食渐进。胎息亦渐形着而运动于脐上。至仲夏。因起居不慎。而胎漏下血。前医犹认石瘕而进破积之方。乃明谕脉证。左寸动滑。断属干象。

  而与扶脾药得安。后产一子。举家称快。设不审而与通经破血。能保子母双全之庆乎。

  飞畴治谢元海。因夏月常饮火酒。致善食易饥。半月后。腹渐胀满。大便艰涩。而食亦日减。

  医用削克清火俱不效。左脉细数。右脉涩滞。此始为火助胃强而善食。继为火灼胃液而艰运。艰运则食滞而胀满。胀满则食减。今宜断食辛烈。乘元气未漓。祛其滞而回其液。日久则费调理也。

  因用枳实导滞汤去黄连、白术。加葛根。一服大便通利而滞行。又用健脾理气。三日后以小剂生脉加葳蕤、煨葛根。不半月而愈。

  卷三 诸气门上

  水肿

  经云。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

  水之病也。

  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三阴结。谓之水。

  平治权衡。去菀陈 。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开鬼门。洁净府。精已时复。五阳已布。

  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此言土虚不能制水之病。平治权衡者。使阴阳各得其平也。菀者积也。陈者久也。 者腐也。

  阴阳平治。水气自去。微动四极者。运动四肢也。温则水气易行。故须温衣。不拘隧穴。名曰缪刺。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者发汗也。洁者渗利也。阳气既和。阴精时复。由是五阳宣布。阴水尽涤。精血自生。形肉自盛。骨肉与衣相保。大气平矣。金匮云。师曰。病有风水。

  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风水者。肾本属水。因风而水积也。经云。并浮为风水。传为 肿。又曰。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不能正偃。正偃则咳。名曰风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 肿。今止言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不言 肿。脱文也。肾外合于骨。水则病骨。肝外合于筋。风则筋束关节。故骨节痛。脉浮恶风者。知其风水之在外也。皮水者。皮肤 肿是也。盖肺主气以行营卫。外合皮毛。皮毛病甚则肺气 郁。当发其汗。散皮毛之邪。外气通而郁解矣。

  正水者。肾经之水自病也。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成病。上下溢于皮肤。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标本俱病也。石水者。乃水积小腹胞内。坚满如石。经曰。阴阳结邪。阴多阳少名石水。又曰。肾肝并沉为石水。水积胞内。下从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