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痛。胃苓汤。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轻者 五苓散。重者用子和法取之。有痰。二陈汤加姜汁。气郁脉沉伏。或结或弦。胸中气壅。攻刺胀 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之则痛定。二陈加炮姜。不应。理中汤。病久服耗气药太过。脉大 或数无力。亦为中气虚。六君子加炮姜。心膈大痛。发厥呕逆。诸药不纳者。趁势以鹅翎探吐。
痰尽而痛愈。凡按之痛减者为虚。宜酸收。不宜辛散。心痛属火。不时举发者。山栀姜汁炒黑。
少加炮姜、甘草。一服立止。平日好饮热酒。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脉必涩或芤。饮下作呃。口 中作血腥气。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胃气虚人。不能行其药力者。加人参二三钱。用相反之味。
激其性以搜血也。壮盛者代。抵当丸加干漆灰。虚弱人。四物汤加桃仁、穿山甲、桂心、蓬术、
赤降香煎服。卒中恶心痛。用苦参一两。酢煮顿服。老弱者。分二三服。若脉微欲绝。手足逆冷。
肉桂一两。水煮分三服 效。虫痛。鹤虱一味为末。蜜丸。蜜汤下四五十丸。慎酒肉。取有形滓以入虫口也。胃脘痛吐虫。
曾服打积药不愈。是中气伤。当调中气为主。虫痛面有白斑。唇红能食。或口中沫出。当以祛虫 法治之。因蛔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蛔。蛔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膈上隐 隐作痛。坐不得卧。而吐臭秽痰涎。当作肺痈治之。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饮水。或咽肿。
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痈治之。
心疝 肾气逆上攻痛。必从脐下上升。小便难。此名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以茴香煎汤下。
或有疝气冲心而痛者。当于疝门求治。亦有香港脚攻心而痛者。则于香港脚门求治可也。
心瘥 因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为痰火鼓动所致。亦类中消。小半夏茯苓 汤加枳实。胃中火蕴而瘥。二陈加川连。或五苓散加辰砂。亦有病瘥。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温 剂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见辛热则消也。
〔诊〕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心痛。涩则心痛。脉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
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浮为风。弦为血。忽大忽小者。为虫也。
东垣治一妊妇。冬至因恸哭。口吸风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浑身冷气欲绝。曰。此乃客寒犯 胃。故胃脘当心而痛。急与草豆蔻、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类。或曰。半夏有毒。重妊 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无陨也。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妇。盛暑洞泄。厥逆恶寒。胃脘当心而痛。引腹引胁。转为滞下。呕哕不食。医 以中暑霍乱治之益剧。脉 三部俱微短沉弱。不应呼吸。曰。此阴寒极矣。不亟温之。则无生理。内经虽曰用热远热。又曰 有假其气。则无禁也。于是以姜、附温剂三四进。间与来复丹。脉稍有力。厥逆渐退。更与姜、
附七日。诸证悉去。遂以丸药除其滞下而安。江应宿治一人。心脾痛。积十年矣。时发则连日呻 吟减食。遍试诸方罔效。诊之。六脉弦数。曰。此火郁耳。投姜汁炒川连、山栀泻火为君。川芎、
香附、橘皮、枳壳开郁理气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一服而愈。再与平胃散加姜汁炒川连、山 栀。神曲糊丸。以刈其根。不复举矣。
李士材治张侗初。善怒善郁。且酬应繁剧。胸中痛甚。夜不成寐。医用菖蒲、枳、朴、木香、
豆蔻。殊不知此证属虚。虚则浊阴不降。神气失守。故痛且寤也。遂以归脾汤。倍用人参、当归。
不十剂而胸次快然安寝。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伛偻不能仰。日服行气和血药罔效。其脉左滑而急。其气不能以息。
偶一咳攒眉欲绝。为心疝无疑。以生姜饮粥。取小 香、川楝子、青木香、广木香、吴茱萸、木 通、延胡索、归身、青皮。一服而痛减。五日而安。
<目录>卷五\诸痛门<篇名>胸痹属性:金匮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 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
阳微在胸中气分上看。故曰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在阴脉上看。如阴寒之脉。上于胸中气分。
则为胸痹。如阴脉上乘于心。则为心痛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上条是言不及。此则言太过也。平人。盖言无内困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
当是胸中邪气窒塞。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故为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者。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 而短气。栝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
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