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四肢浮肿。
五加皮 地骨皮 大腹皮 茯苓皮 生姜皮(等分)
为散。每服五钱。水煎热服。 澹寮方。去骨皮、加皮。加桑皮、橘皮。治喘而腹满。
五子五皮汤 五皮散加紫苏子、莱菔子、香附子、车前子、葶苈子。 一方。无香附子。多大腹子。加生姜 煎服。
椒仁丸 治妇人先因经水断绝。后至四肢浮肿。小便不利。血化为水。名曰血分。
椒仁(炒) 甘遂 续随子(去皮。即千金子) 附子(炮) 郁李仁(去皮) 黑牵 牛(头末) 五灵脂(酒研。去砂土)
当归 吴茱萸(拣净。汤泡。炒) 延胡索(各五钱) 芫花(醋炒。二钱) 青(十枚。
去翅足。糯米炒) 胆矾 白砒(各一钱) 石膏(三钱)
为末。曲糊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橘皮汤下。
葶苈丸 治先因小便不利。后至四肢浮肿。名曰水分。
甜葶苈(隔纸焙) 续随子(去皮。各五钱) 干笋末(一两)
为末。煮红枣肉为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煎 蓄汤送下。大便利者禁用。
人参丸 治月经不利。血化为水。四肢浮肿。亦曰血分。
人参 当归 大黄(酒蒸) 瞿麦穗 赤芍药 赤茯苓 肉桂(各二两)
苦葶苈(熬。一两)
为末。炼白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腹米饮下。
增损流气饮(痞满门) 葶苈木香散(五苓散下) 胃苓汤(平胃散下) 羌活胜湿汤(湿门 )归脾肠(保元汤下)
金液丹(方祖) 越婢加术汤(麻黄汤下) 芍桂酒汤(桂枝汤下) 桂枝加黄 汤(桂枝汤 下)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汤下) 枳术汤(方祖) 浚川散(伊芳尹三黄汤下) 神 丸 (十枣汤下)
神芎丸(伊芳尹三黄汤下) 五苓散(方祖) 理苓汤(理中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济生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真武汤(术附汤下) 小青龙汤(桂枝汤下) 苏子降气汤(七气汤下) 除湿汤(平胃散下)
防己黄 汤(方祖)
越婢汤(麻黄汤下) 防己茯苓汤(防己黄 汤下) 蒲灰散(益气散下) 麻黄附子汤(麻黄 汤下) 杏子汤(麻黄汤下)
<目录>卷十三·专方<篇名>鼓胀门属性:鸡矢醴(素问) 治鼓胀内有湿热停积。旦食不能暮食。
骟鸡矢白(但与陈米喂养。勿与杂食。则矢干有白)
上取八合微炒。入无灰酒三升。煮取一升五合。五更热服。(如无。以不落水鸡内金炙胆为末。
荷叶裹陈米饭为丸。每服二三钱。空心温酒送下。)此方出黄帝内经。
世本。有加大黄、桃仁者大谬。
启峻汤 治脾肾俱虚。腹胀少食。
人参 黄 当归 白术(炒枯。各一钱五分) 陈皮(八分。) 甘草(炙。五分 )
肉桂(半钱) 茯苓(一钱五分) 干姜(炮四分) 肉果 沉香(各八分) 附子(炮。一钱五 分)
水煎。温服。气滞硬满者。去黄 加浓朴。此方出医林黄治。启东之方不多见。仅一夔耳。
散血消胀汤 治血胀小便多。大便溏黑光亮。
归尾(一钱五分。) 五灵脂 观桂 乌药 甘草(炙) 木香(各六分) 川芎(一钱 二分)
半夏 蓬术(煨。各八分) 紫苏(三分) 砂仁(一钱。炒) 生姜(五片)
水煎。食前温服。
琥珀人参丸 治血蛊。
人参 五灵脂(各一两) 琥珀 肉桂 附子(生。各五钱) 赤茯苓 川芎 沉香 穿山甲( 。各三钱)
为末。浓煎苏木汁为丸。每服二钱。早暮温酒各一服。 此人参与五灵脂并用。最能浚血。血 蛊之的方也。
二陈汤(方祖) 中满分消汤(腹满门) 中满分消丸(腹满门) 下瘀血汤(抵当汤下)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平胃散(方祖) 五苓散(方祖) 金匮肾气丸(崔氏八味丸下) 小建中汤(桂枝汤下) 苏 合香丸(中风门) 黑锡丹(金液丹下) 大黄附子(小承气汤下)
<目录>卷十三·专方<篇名>积聚门属性:金匮奔豚汤 治肾积上贲犯肺。喘胀发热。
甘草 芎 白芍 当归 黄芩(各一钱) 半夏 甘李根白皮 葛根(各二钱) 生姜(三片)
上九味。水煎。温分四服。日三夜一。以积下小腹减为度。不应。加戎盐一字。(千金。无甘 草黄芩。有吴茱萸石膏人参茯苓桂心)
赤丸(金匮) 治寒积厥冷。
茯苓 半夏(各四两。一方用桂) 乌头(二枚。炮)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上四味为末。纳真朱(即朱砂) 为色。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 增。以知为度(千金。无半夏。有附子桂心射罔。)
普济方用白凤仙子一钱。小川乌二枚。半夏三枚。杏仁四十九粒。各生捣为末。红枣肉丸梧子 大。黄丹为衣。早暮各服七丸。俱温酒下。若治小儿。丸如粟米大。量用三五丸。待谷道血出住服